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设计有效课堂提高科学素养

2016-11-2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出发点,以课堂实效为落脚点,从“创设探究情境,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构建生物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模拟决策,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用科学”三个方面进行课堂的有效设计,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课堂设计;实效性 
  一、创设探究情境,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途径很多,但探究性学习是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无论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还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都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从生物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达成知识目标,学到方法,发展能力,在探究中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可谓一箭三雕。 
  比如,在教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时,教材内容是按照科学发展史进行编排的,科学家的科研思维跨度远非学生所能及,本着从课堂有效教学出发,笔者对这一节内容进行了课程资源重组,将整节课完全设计成探究型课题,让学生按照两条线索进行探究:(1)植物为什么生长?(2)植物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在每个问题中又设计了若干子问题构成问题串,具体如下: 
  问题一:植物为什么生长? 
  子问题(1):胚芽鞘的生长部位在哪里? 
  子问题(2):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没有关系? 
  子问题(3):尖端在胚芽鞘的直立生长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子问题(4):尖端产生了什么物质? 
  问题二:植物为什么向光弯曲生长? 
  子问题(1):胚芽鞘如何生长就会向光弯曲? 
  子问题(2):为什么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长得快? 
  子问题(3):单侧光在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子问题(4):胚芽鞘上什么部位可以感受到外界单侧光的刺激? 
  教材经过这样的“活化”处理,带有了一定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从课堂反馈情况看,效果非常不错。学生建立了科学实验的对照思想,并且对于设置对照组的目的十分清楚,不是为了对照而对照。针对课本中温特的实验方案,学生大胆质疑:缺少空白琼脂块的对照实验,怎能得出科学结论?于是补充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通过亲历探究过程,学生掌握了探究的一般步骤,对于实验方案的设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学生设计了多组与科学家拜尔的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方案,如,用云母片将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以下部分隔开一半,或者将胚芽鞘尖端纵向切去一半,等等。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进一步发现”这一良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 
  二、构建生物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遗传与变异”模块第三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的教学时,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然后按照小组分工合作,自选材料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学生在自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完成实物模型,必须要将复杂的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再逐步从抽象过渡到具体,在不断构建、思考、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对DNA的结构有了感性认识,最终把课本上呈现的文字特点转化成能反映DNA双螺旋结构本质特征的物理模型。模型制作成功的学生能体验到对探究活动成功后的喜悦感、自豪感,制作中出现错误的学生在得到教师或同伴的纠正后,印象会十分深刻,同样也有收获。在制作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的小组选用方腿肉做成脱氧核糖,圣女果做磷酸,夹子表示碱基;有的小组用胡萝卜制成脱氧核糖,蚕豆为磷酸,回形针表示碱基;还有的小组用橡皮泥制作,通过颜色的区别或是形状的不同表示碱基互补配对,等等。在课堂上给学生制作模型的机会就是给学生创新、合作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和需要协作的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模拟决策,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用科学 
  如,在教学“人类遗传病”时,就让学生尝试扮演遗传咨询师的角色,运用遗传学的知识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关注人类健康;“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这一节的教学则设计了正反方辩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通过“细胞的癌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再“谈癌色变”……当我们把社会生活、生产、发展中与生物科学有关的问题带进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时,学生必定会在此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如,调查研究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乃至做决策的能力,这也是培养科学态度、人生态度,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爱上这门学科,才有可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目标,将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会学、会研究、会发现,将生活呈现于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学会生活,能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物课堂相互交融,使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得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黄芹.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课题名称:基于学校课程统整的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GHB093191)。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