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考备考中,改革题通过材料就能有效地组织答案,更易得分。复习时,要把改革分解为原因、内容、影响三部分,归纳出改革问题的共性规律,形成固定的知识模板,让学生在答题时可以按图索骥,有效得分。
关键词:高考备考;改革模块;有效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标要求,我们应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但是高考的现实是学生必须在确定的时间内有效答题,取得相应的成绩,才能在高考中赢得好成绩。这种选拔性考试需要有效的考试成绩做基础。那么,在高三历史备考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让高三备考更省时、更高效呢?分析近三年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45题的考查情况,可以得出全国卷选修一模块改革类题型命题有这样一个趋势:“课本知识得规律,考查内容非课本;课本内容有世界,,考查重点是中国。”针对以上特点,面对沉重的高考备考任务,现就怎样实现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选修一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的有效教学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在高考备考中,大部分学校都会选择选修内容中的两个模块进行集中讲授,以便于学生在考试中能够选择性答题。但是就选修模块而言,仅选修一模块就有9个单元32课,包括3节探究活动课,每课为一课时。如果按照高中课时要求,历史周课时四节课计算,那么完成本册教学任务就需要9周时间,这在时间上显然无法得到保证,因而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用最短的时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在高三复习选修模块时,重点为学生复习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我认为,相对于其他模块而言,改革题通过材料就能有效地组织答案,更易得分。作为改革类知识,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重大历史事件,其核心是变,就是革除旧的制度、文化、思想,创造新的制度、文化、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虽然历史上的改革形式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改革都是有其共性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在复习改革时,按照历史事件的分析原则进行讲授,进而总结出能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改革问题的规律,就可以实现此部分知识的备考任务了。我们在复习时,首先要把改革分解为原因、内容、影响三部分,逐个分析。然后把这三部分汇总起来,归纳出改革问题的共性规律,形成固定的知识模板,让学生在答题时可以按图索骥,有效得分。
面对全本教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性讲解。我的做法是重点讲授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将这两次改革讲授清楚,分析透彻,形成改革类知识的分析提纲和模板,指导学生按此方法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在解决其他改革问题时就会游刃有余。
任何一个历史改革,必定有着规律性的改革原因。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介绍清楚,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生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从改革原因层面有效理解改革的内容。改革原因的分析如果按性质归类,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个人因素这几方面去分析。如,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可归纳为:(1)政治: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严重的统治。(2)经济: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困难。(3)思想:庆历新政的影响,变革呼声高涨。(4)个人,王安石个人的努力。
清楚了改革原因,就明确了为什么要改。以原因为切入点我们就可以分析怎么改的问题了,即对改革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内容其实就是对原因中所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这一部分知识基本上是确定的,在课本上需要学生逐条归纳,在高考中基本会在材料中予以体现,所以,只要学生能够把握原因分析,那么在归纳内容时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对照改革内容,分析改革措施的实施过程是否能够解决改革原因中呈现的问题,即为改革结果。结果怎么样,达到了预期目标、未达到预期目标或部分达到预期目标从这三方面可对改革进行评价。结果或胜或败,分析胜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是学习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高考最易考查的地方。历史改革的原因、内容、结果三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改革的内容是原因的必然趋势,而结果及评价又寓于内容之中。所以,学习改革模块必须要在整体上全面系统分析前因后果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即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但也基本可以应对高考要求了。
参考文献:
[1]顾怡文.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有效结合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韩金晶.高中历史选修与必修衔接探究:以人民版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