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6-12-2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是每一位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困生问题却成为困扰教师的难题。尤其是数学学科,年级越高,学生成绩分化越严重。很多教师在面对数学学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时感到力不从心,茫然无措。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出了如下策略。 
  一、立足课堂,确保数学学困生课堂学习效率 
  (一)以“目标导引、及时检测”为核心保证数学学困生当堂达标 
  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但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而言,一堂数学课的内容很难全部接受,日积月累,会越来越感到吃力。针对这种现状,可根据学困生实际学习能力设计一节课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命制当堂达标测评题,在结课之后对学困生进行及时的检测、反馈、矫正,确保学困生落实每一节课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有效控制学困生的形成和恶化。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制订适合学困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并进行跟踪落实。对学困生当堂检测的后续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及时反馈,面批面改——保证每堂课的问题在当天落实。(2)及时积累,整理汇总——要求学困生把每天的测评题及相应改错资料整理装订。(3)及时复习,克服遗忘——每周或一个单元结束时要求学困生把本阶段当堂检测中错题中的典型试题再次进行练习。 
  (二)以“课前预习、课堂导学”为载体保障数学学困生参与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数学学习的最大困难在于不能及时唤醒原有认知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不能和大部分学生同步认识、接受新知识,不能准确理解教师与其他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思维成果。针对这种状况,可利用“课前预习案”与“课堂导学案”两个载体提高学困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1.课前预习案 
  借助“课前预习案”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所需知识、经验基础得到有效的复习补救,使得学生上课能够做到“有备而来”,降低教学的坡度,使数学学困生能够更好地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也能使学生在正式学习新课前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所预习,对有关问题有所理解和探讨,增强学习的兴趣,改进听课状态,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从内容方面来看,课前预习案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下节课要用到的知识、内容,由学生在课前学习时进行复习、补救;二是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和探究。要注意课前预习案不是简单的复习与预习的叠加,要针对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将任务细致化、要求明确化、时间充足化。 
  2.课堂导学案 
  课堂导学案的核心是“学”,关键是“导”,载体是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课堂上使用导学案,能引导学困生有序地进行思考,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教师能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获得学困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真实反馈。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学困生设置的课堂导学案,,要注意层次性,更多地体现教师的“导”,同时,使用导学案要注意课堂调控的改进,可参考如下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指导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操作流程: 
  要注意的是,课前预习案与课堂导学案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要避免进入预习案、导学案使用的形式化误区。 
  二、加强指导,提升数学学困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一)以“及时归纳梳理”为抓手帮助数学学困生构建知识体系 
  学困生数学学习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所学知识不成体系,不能准确灵活地进行应用。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困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总结梳理的形式可略有侧重。例如,(1)课时小结——必须保证课时教学中的小结环节,可由学生总结,也可由教师给出,要突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与重点,前期可由教师提前设计好印发给学困生,逐渐过渡到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课后要求学困生要在对课堂小结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的基础上完成当天作业。(2)单元小结——给足学生时间,鼓励学困生自己整理归纳,然后教师指导完善。(3)学业总复习的知识总结——要突出学生的参与以及知识的整合,形式要灵活。例如,知识树、知识框图、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等。 
  (二)以“波利亚解题表”为抓手训练数学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学困生的思维水平较其他学生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面对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不会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入手分析解题的策略,即使是原本会做的题,也因为不敢思考或分析不到位而导致解题错误。因此,笔者认为可借鉴“波利亚解题表”,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解题流程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推理、应用能力。具体操作时,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从“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反思”四个方面展现教师的思考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并进行有条理的分析。 
  在利用“波利亚解题表”指导学困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困生解题困难最核心的关键是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条件带来的信息,也就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会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也就是缺乏自己追问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对题意理解不充分,自然就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解题思路。针对这种情况,可针对学困生进行“联想”训练,并给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引导,将波利亚解题模型具体化、细致化,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推理能力。 
  (三)以“代数运算模板”为抓手提高数学学困生的运算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发展运算能力是核心目标之一。相对于其他内容的学习而言,代数运算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然而在运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尤其是数学学困生,当堂接受容易,综合训练中准确率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极易反复。笔者对典型学生计算类作业中的错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有算理不清、审题不全面、运算顺序不清、运算法则混淆、计算失误,最典型的问题在于学生思维上的“跳步”——同时解决两个以上的小步骤,考虑不全造成顾此失彼。 
  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可设计不同类型计算问题的“操作流程”以及“改错模板”。通过这两种外在手段,将学生运算中的思维过程显性化、步骤化,克服因跳步、运算顺序出错、法则用错等类型的错误,提高学困生的运算准确率,发展了运算能力。 
  (四)以“几何语言训练”为抓手发展数学学困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几何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远超过代数部分,其原因在于几何入门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由于空间观念发展水平的差异,未能与其他学生同步建立关于“图形与几何”的语言体系,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均没有及时适应。同时,对图形性质、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的运动变化难以准确理解。另外,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组织学生的学习,不能及时有效地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也造成学习几何部分时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几何教学中,应及时帮助学生建立“图形—符号”语言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中放缓脚步,在几何入门部分,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时,要强化每种图形的抽象过程与符号表示,特别是图形、符号、文字三者的转化。(2)在复杂图形的认识中,突出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帮助学生体会图形的构成,发展空间观念。(3)每一个定理教学之后,及时归纳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为推理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4)及时巩固与灵活变式相结合,帮助学困生落实基础,形成能力。(5)及时梳理研究几何图形的思路、方法,帮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 
  帮助学困生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不仅要有关爱与呵护,更需要有理性的分析、科学的方法以及具体有实效的措施。本文围绕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大家还可以进一步从思想转化、心理疏导、活动开发等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