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堂实录

2017-02-1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探索;合作;建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一演)
  师:出示两根中通的管子,说明实验规则,即一根与地面垂直,另一根与这根管子保持一定角度,要求一名学生通过上面的管子向远处看,另一名学生做标记,然后转动一定角度重复上述动作。
  生1:通过管子向远处看。
  生2:拿着红旗做标记。
  师:要求学生换一个角度再做一次实验。
  生1:通过管子向另一处地方看。
  生2:拿着另一个红旗做下标记。
  师:提出问题,两次管子底部与标记物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生2:用步子量一下,两次测量结果相等。
  师:为什么两次测量距离相等,请同学们说出其中的理由。
  生3:与地面垂直的管子,学生的视线,以及标记物与垂直管子底部的距离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角边角这个判定方法,就能证明两次构建的三角形是全等的三角形。
  师:刚才我们共同做了一个实验,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条件构建全等三角形,再根据全等的性质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二、分组讨论、探索研究(探一探,做一做)
  1.探一探
  师:出示测量河流长度的问题及图片,并对问题加以描述。河两端分别用A、B两点表示。
  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学生设计方案,并指名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说明设计理由。
  生1:在外边找到一点C,然后分别与河两岸的A、B两点连接,并延长这两条线段,从而构建全等三角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对应边相等,就能测量出河的长度。
  师: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设计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完成。
  生:小组内合作交流找到多种测量设计方案。
  师:走到小组内参与交流,并搜集各种设计方案拿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并找相关同学说明设计理由。
  生2:在外边确定一点C,连接AC两点,过点B作线段BD垂直线段AC与点D,并使AD=BD,根据SAS就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测量BC的长度就是河的长度。
  生3:在河外边确定一点C,连接AC、BC,作∠DAC=∠BAC,再作∠DCA=∠BCA,根据ASA,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测量AD即可。
  生4:过点B作AB的垂线段BD,取线段BD的中点C,在作线段DE⊥BD于点D,连接AC并延长与DE交于点E,这样根据ASA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测量DE即可。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研究出了多种测量方法,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发散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做一做
  师:大屏幕出示测量矿泉水瓶内径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生:学生小组内研究测量方法,并合作进行测量。
  师:走到学生中间及时指导,并参与活动。
  师:找两名学生到讲台进行演示,并说明设计理由。
  生1:把两根竹签放入矿泉水瓶内,使其在中点处成交叉状,并且使进入瓶子内部的竹签端部与瓶子内壁紧密接触。
  生2:利用刻度尺测量外部的竹签两端,,其长度即矿泉水瓶的内径。
  师: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自己动手亲自测量出真实物体的内径,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应用与巩固(练一练)
  师:让我们通过几道题测试一下,看看我们对这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别出示问题。
  生:学生读题思考后回答。
  师:出示第一题。
  生1:必须满足OA=OC,OB=OD这个条件,利用SAS这个判断方法来证明。
  师:出示第二题。
  生2:两个直角相等,对顶角相等,BC=DC,根据ASA判断定方法来证明。
  师:出示第三题。
  生3:两个同学的影子的长度相等,太阳光线与两位同学头部形成的角度相同,而且两位同学与地面都是垂直站立,所以构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两位同学的身高是相同的。
  师:我们同学不但能够找到准确的答案,而且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看来我们同学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较好。
  四、总结与提升(归一归)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师:大屏幕出示目的、依据、关键、方法、数学思想五方面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生:思考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1:目的是测量“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
  生2:依据是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生3:关键是如何构建全等三角形。
  生4:方法是利用延长线、对顶角、公共边、直角等来构建全等三角形。
  生5:思想方法是建模思想。
  师:我们除了在知识上有了收获外,在情感上我们又有什么感悟呢?
  生1:感到很快乐。
  生2: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我们彼此都有了收获。
  生3: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生4: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方法,给了我很大鼓励。
  生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增强了我学习数学的信心。
  师: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是快乐的数学。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