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与社会是一项综合性课程,知识涉及范围广、知识体系容量大,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然而由于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学习任务重,加上历史与社会科目的课时安排少,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地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来构建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地图;教学;策略
一、运用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而历史与社会科目的课时安排少,加上学习内容多、知识体系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相对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科目特点,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地图的科学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地图能够直观地展示相关信息,减少了单纯文字学习的枯燥性,同时地图能够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信息,对于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比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中国地图上标注平原、山区、南方、北方的不同特色,,让学生能够通过地图就了解大江南北人们的生活特色,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一张地图认识到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之后我们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的环境、民居特点及其成因,让学生认识到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光热条件、降雨量等因素对于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小小地图中蕴含着的科学道理,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运用地图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中学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演绎归纳能力不足。而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条理性较强、知识密度较大,对于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采取科学的引导策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他们的学习感知。地图作为一项直观性、辅助性的学习项目,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进程、更好地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比如,在教学《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地图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早期文明大多出现在大河流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借助地图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早期文明大多是农耕文明,对于自然条件的要求较为特殊,河流沿岸大多土壤肥沃,水源充沛,能够满足种植需要;同时早期文明基本出现在温带或热带气候区,因为这些地区光热条件充分,符合农作物成长需求……正是由于这些自然因素,才造就了社会与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发展的历程。之后我们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认识到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沿海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使当今沿海地区经济贸易更为发达,而内陆地区逐渐落后。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的综合认知能力。
三、运用地图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各项认知能力的养成阶段,也处于学习习惯的形成时期。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习惯对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采取科学的引导策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历史与社会科目的教学中,知识体系庞大,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技巧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地图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认图习惯,让学生对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思维习惯,比如,在教学《探寻丝绸之路》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丝绸之路会消失?让学生结合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一种贸易方式,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时候是贸易的主线,随着世界以航海贸易为主的全球贸易的启动,海运相对于陆运更为便捷、安全,导致陆地贸易慢慢衰落;从唐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的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贸易的路线也转移到南方沿海地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各个知识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四、运用地图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科目多、知识杂,加上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完善,遗忘较快。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通过地图让学生不断复习、不断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地图,让学生对比二者达到的范围:郑和船队主要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哥伦布的环球航行则到达美洲、印度等地。将二者的航线进行重合、对比,也能够很好地分析其中的区别:一个是宣扬国威,充当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一个则是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和香料,有着直接的经济利益目标。通过地图既能引导学生进行原因的分析,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