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背诵的实践与思考

2017-03-3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诗文的背诵既是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又是学生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必不可缺的方法。但事实上,高年级的诗文背诵效率普遍不高,效果更有待加强。正视已知的事实,师生改变以往的松懈态度,在基础的夯实中寻求巧妙的方法,通过适当的评价,实现学生语识积累、能力提升、素养修得的目的。
  关键词:课文背诵;心态;方法;评价
  在“食品安全”这个热词普遍被大众所认知的今天,“不加,不添加”,“除了爱,我们什么都不添加”成了热门品牌酸牛奶供应商迎合老百姓健康理念竞相给出的承诺。在“三高”的重压下,越来越多的人为健康选择成为“素食主义者”。这是人们为健康所作出的努力与改变。
  近年来,我们新课改下的高年段语文课堂,也在“过多添加剂”的不良反应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重新审视,力求纯真的课堂。细思,过多的添加,花哨的东西阻碍了营养物质的输送,因而学生总在一次次的作文实践与测验中原形毕露。尤其是一直被师生轻视的课文背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年段学生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难发现,一册语文书中,要求背诵的经典诗文占总篇数的三分之一,可不能按时保质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比比皆是。调查表明,高年级学生的诗文背诵,多数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这也恰恰被学生视作“无作业”,缺少实效的监督,背诵就成了虚设;少数情况是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让学生自由背诵,而公开课上很少有教师大方地将时间花在被他们视为“枯燥的”背诵环节。多数师生认为背诵诗文只是为了应付各项检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并不广泛。师生对待背诵心态不一,前学后忘,应付了事也成了常态,背诵更难登大雅之堂。这也造成了考试前夕,语文老师频繁“追债”,办公室学生攒动,抱着语文书死啃的乱象。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背诵”到底该如何避免烦扰的“添加剂”,加些必要的养分呢?
  一、摆正心态,潜移默化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诚然,背诵过程是一个学生主体充分参与的过程,而这样的参与度在很大程度源于自己的学习兴趣。课本中出现的需要背诵的内容,是编者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及所需汲取的文化涵养的智慧之举。让学生快乐地学语文,有兴趣地背诵诗文,积累语言,发展言语智慧,更离不开语文老师魅力的支持。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在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从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师重新审视对诗文背诵的理解,改变固有看法,以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并设身处地将自己融入这样求知的状态中。笔者所了解的高年级的一位陈姓老师,凡是课本上要求学生背诵的诗文,她也要求自己会背,并且规定必须早于诗文教授之时。每每新授诗文后,她会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吟诵古诗词,如同歌唱般,优美雅致;现代文或清新洒脱,不拘一格;或悲壮苍凉,气吞山河。“熟读成诵,书声琅琅”也便成了这位老师班上独具的特色。有人曾质疑她这样不是给自己繁重的工作增加了沉重的负担,陈老师不以为然,认为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每一个可塑之苗。而她班上的学生在良好诵读氛围的熏陶下,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即兴赋诗。她的某位学生因见父亲总是饮酒无度、大醉而归,遂赋《如梦令》一首:
  常记天河北路,
  爸爸饮酒过度。
  醉眼闯红灯,
  却被警察逮住。
  呕吐,呕吐,
  引来野狗无数。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小学阶段培养好的诵读习惯,将伴随学生终生。
  二、实中取巧,不落窠臼
  崔峦老师认为:“理解是基础,,积累是手段,运用是目的,不重视理解,把语言的积累寄托于飘忽不定的感受和无师自通的顿悟来完成,这样的积累,只能是死记硬背,食而不化。”经典诗文的背诵不是应付考试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也不能单纯地定义为一项书本规定的任务,它应是学生积累语言、转化成言语实践、发展思维的途径。往往一堂课结束,大部分學生的精神很是疲劳,学习兴趣和注意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削减,况且高年级学生繁重的课后作业,让他们无暇也无更多精力顾及背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有敏锐的洞察力,选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的背诵真正扎实有效。
  (一)找寻规律,化繁为简
  知识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年段需要背诵的现代文内容,量不在少数,有些段落长,文字拗口,能从中找寻互相联系的点,使繁琐的内容简约化,学生背诵也就简单明了且效率提升了。《在大海中永生》第三段的背诵,我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子中——“也许,奔腾不息的大海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排比句式,再进一步体会邓小平爷爷的影响是深远的,是逐步深入的。学生了解这个规律后,带着理解去记忆,都能在课堂上给予的三分钟时间里,对这段进行准确无误的背诵。对于《安塞腰鼓》这种带有极强地域特色的文章,江南的孩子是陌生的,浑厚文字背后的底蕴并不是朝夕间就能懂得的,但是对它里面需要背诵的段落,却是有鲜明的排比印迹,“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并且将作者作为一个观众看到安塞腰鼓舞姿后的感官体验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学生循着这样的踪迹,将这段文字记入脑海不是难事。
  (二)扣准字词,尽显其妙
  长篇大段的文字常常让学生叫苦不迭,其实仔细看看,不难发现其中起架构作用的核心词汇,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背诵的奥妙也就不言而喻了。《少年王冕》中那段经典的写景段落,经常是老师课堂上重点解读的文段,这里面的文字确实值得玩味。积累这样的文字,也能扎实学生的语言功底。“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阳光透出来了”,从“黑云翻墨”到“雨过天晴”的时间变化,“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的地点转换,以及“镶、透、照、缭绕、掩映、洗”等动词的准确把握,学生很自然地在作者的文字情境中自信地积累,并配以教师出示的雨后夏景图,看图回忆段落内容,亦是对识记内容的强化巩固。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牢记作者的优美文字,并通过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游刃有余地运用于习作中,可谓锦上添花。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