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李辉是中国当代青年诗人,山东青年诗人群体的重要代表。其诗歌入选多种版本和年选,多次参加国家青春诗会,,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出版多部诗集,并出版纪实文集《生命的骑迹》,对李辉的诗歌从三个方面分析:叩问生命;日常生活;精神返乡。
[关 键 词] 李辉;生命;日常生活;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34-02
诗人李辉曾在他的诗集后记中这样自勉:在物质的大地上行走,在精神的高地上小憩。这乃是他奉行的人生哲学。作为一名社会公职人员,面对喧嚣纷杂的世界,他理性地热爱着世俗生活,而作为诗人,他用诗歌构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守望高贵的灵魂,审视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所以,他是一名难得的畅游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栖诗人。他的诗既呈现了诗歌贵族化、典雅化的某些特点,又一定层面上表征了日常化的民间立场写作,写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了诸多现代主义的元素。基于这一系列因素,李辉可以称之为真正的新锐双栖诗人。
一、活着:叩问生命
诗人的使命是“摈弃世俗世界的一切羁绊,揭开外部表面的覆盖,掘进精神的深处。”身为一名社会公务人员,面对许多世俗的诱惑,李辉并没有心智迷乱,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坚守着诗人的使命,以一颗诗人之心检视自身和周围世界。他踏入诗坛近二十年,从懵懂的少年走到沉稳的中年,时光荏苒,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诗歌理想。他的诗歌站在吸纳现代意识的制高点上,执着表现对人生、时代和现代文明的追问与省思,关注人们的精神状况,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诗人以“诗的形式”探究生命和生存的哲学,他并不厌弃世俗生活,却始终以一颗敏锐警醒之心关注社会时代现场,体悟生命的本质。
李辉的生命历经磨难,少年时期几番遭遇意外事故,与死神擦肩而过,人及中年又做过两次大手术,濒临死的边缘,个人的特殊经历使他从浮躁的现实中沉下心来,冷峻审视当下世俗秩序,思索生命的真相,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沉潜的品格。他的很多诗歌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想象丰富、奇特,并大量使用反复、排比等句式,形成华丽大气的表层结构。诗歌深层上,叙述主基调却是冷的,内核包裹着欲喷发而出的情感火焰,这种外冷内热的建构使诗歌氤氲巨大的张力,形成丰盈的多维审美空间。
《活着》这首诗表达了个体生命一种悬浮的社会生存状态,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反思。衣服隐喻摈弃思考的现代人,只剩下一具可怜的空壳。个体生命无法摆脱各种困境,或被驱赶,或被算计,或灵魂挣扎的苦痛,生活像一堵无法逾越的黑夜之墙,个体人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没有自主性,内心也会逐渐失去热情和动力。诗歌中出现了很多灰色的意象,譬如追赶的足球、陷阱、鞭子、风、蛇、黑夜之墙,增加了审美内涵的蕴藉性,给人带来极大的情感冲击力。
《雪崩》是一首登山者的生命之歌。登山者为了心中的梦想,用生命向雪山宣战,当遭遇雪崩时,他慷慨赴死,向死而生,以死亡这种形式诠释生命的意义。这首诗的语言简约、峻拔、坚实,动感十足,阳光、空气、积雪、铁器、绳索、血液等词汇因为特殊情境则生成了无限的意味,而有条不紊的叙述产生了延宕效应,强化期待了诗歌的结尾高潮。
二、发现:与日常生活相遇
“诗,正来自于人与世界的相遇。”优秀的诗人就是要在与日常生活的相遇中,唤起内在的感知力,超越现实生活,发现诗意的存在,从而发掘生存与生命的意义。诗人李辉一直保持对生活的高度敏感与好奇,把诗歌的触须伸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善于“无中生有”,从不起眼的角落和事物中发现诗歌的宝藏。他没有躺倒在世俗的生活中,而是把世俗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的境界,他不仅把日常生活的细节、场景甚至碎片化作诗歌,还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对生活的抽象,抵达诗性的彼岸,让诗歌的光芒照亮日常生活。所以,世界万物都会进入他的视野,如月光、窗子、云、雪花、梅雨、鸡尾酒、楼梯、拐杖、电话号码、棋、拐杖、蚊子、名片、花朵、麻雀、野猫、树枝、酒店、书店等在李辉的眼中都有了灵魂和生命,而生活中平常的人与事件,譬如楼梯上相遇的女孩、医院的餐车女孩、环卫工、停车场保安、锅炉工、堵车、午夜来电、吃药、散会、吃早餐等在李辉的眼里也可以提炼出诗意,升华为诗歌,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人生和生活的终极关怀。
《在秋天》这首诗用最简单干净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童话故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呈现了一幅童话画面,童话又开启了新的联想。秋天的街头落叶飘飞,徒留光秃秃的树枝,这本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但诗人的眼睛却看见了常人见不到的东西,他发现“所有的枝头都挂满泪滴”,这是谁的泪滴?是树枝思念落叶的眼泪?还是一个女孩的心事?惊鸿一现的想象使此句诗成为“诗眼”,也使整首诗闪耀着睿智的浪漫主义光芒。
《楼梯》这首诗依然以耐人寻味的“发现”而取胜。“楼梯”在诗人眼里绝不仅仅是没有知觉的枯木,而是有故事的生命。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描述“楼梯”的前生,他们以前可能生长在葱郁茂密的森林,欢乐地歌唱,然后被砍伐,离开家乡,最后被做成沉默的楼梯。诗歌结尾,突然峰回路转,视角发生转换,切入点由楼梯变为踏着楼梯回来的主人。我们从主人孤寂的脚步声里听见了她孤寂的心声,原来人的生命状态比楼梯更糟糕。“人”的出场发掘了诗歌的蕴含,深化了诗歌的主旨,给这首诗镶嵌进了鲜活的灵魂。
诗人努力避开世俗的喧闹,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独处,省察自我与周围的生活,以诗歌守住自己清明的灵魂。这样他才能保持内心的沉静,才能透视平淡的生活,发现“诗”的存在。他能从鸡尾酒里品尝出浪漫、冷静、理智、忧伤的滋味,也可以从一张张或普通、或高档、或卑微、或尊贵、或简单、或繁琐、或大方等的名片里看到人生百态。
三、返乡:游子寻觅精神的栖居
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而物欲日益膨胀的现代都市文明却使人们逐渐逝去自己的精神原乡。所以,探寻人们的精神栖所,使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语)成为很多诗人的诗歌理想和诉求。侨居城市的诗人常常回望与自己有着血脉联系的故乡,把记忆中朴素、清贫、真诚的乡村作为自己的心灵栖息地。当然,这种情感记忆已经被诗人无意识地过滤掉了乡村文明的一些粗陋之處,经过诗人的审美再造过程,被灌注了一种特别的诗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