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小学数学具有严密性、抽象性与系统性的特点,而对于心智还不成熟,且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怎样增强其学习兴趣与效果也是教师一直关注、探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究中,情境教学法得到了诸多师生的喜爱与认可,不论是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还是提升授课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开展各项数学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更生动、直观地为小学生呈现原本较为复杂枯燥的知识信息,也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强化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因此,为了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应全面分析,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创建生动有效且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
一、创设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趣味性。兴趣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习探究中,要想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显著提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信息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构建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其次,激励性。各类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升授课效率,更重要的还应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发展,通过构建一个个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情境不断加强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更好、更快地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再者,开放性。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应科学整合有层次以及有合理梯度的教学情境,做好各知识点间的衔接与整合,并积极从创设教学情境的整体效果以及学生探究需求等层面,创设开放性较强的教学情境,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成就感,也以此来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情境的创设探究
1.构建科学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设计相应问题,学生才能够获得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的动力,才能够不断拓展自身思维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且贴近实际生活、趣味性较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情境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也以此来全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全身心投入其中,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信息。
例如,在讲解“负数”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为基准,哪些学生为正数位置,哪些学生可以被设定为负数位置?特别是对于一些坐在边角位置的学生,可以引导其结合朝向来解释正负数的位置关系,以此对负数基本特征做出进一步探究,总结出数轴、原点以及大小关系比较方面的规律知识。总之,最好是能够围绕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特点,贴近生活与实际来设计出更加新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只有学生对思考、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好、应用好相应数学知识。
2.构建生动的实践操作情境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情境,将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活动中蕴含的各类问题,总结出相应知识信息,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与效率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讲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整合现有学习资源,并为其提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以及“不等底不等高”的四组圆锥、圆柱学具与沙土,然后给予学生足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开展实践探究,并要求学生将相应实践探究结果形成相应实验报告单,通过合作探究推理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式。
又如,在讲解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时,教師则可以结合现有资源与条件,让学生测量一下课桌、黑板以及教室墙面的长度等,或者是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下家里客厅、沙发等的长度,让学生在收集、整理不同长度数据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各类长度单位的认识与掌握。反之,若脱离实践操作,一味地进行理论讲解,盲目地运用课件来替代实践,不仅无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透彻理解,不能够拥有深入体会,也不利于锻炼、提升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生活探究情境的创设
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相应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还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价值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解完“比与比例”的相关知识后,就带学生到操场上,让其选择合理的方式来测量杨树的高度,大部分学生都呈现出一种无从下手的状态,而有些调皮的学生则说可以爬到树上,从树梢上放下一根绳子,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此时,教师拿出了一根长度为2米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杨树旁边,指导学生测量太阳照射下竹竿的影子,之后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竹竿高为影长的两倍来思考测量杨树高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引入相应的比例知识。通过创设这样的实践操作情境,不仅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够在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联系的同时,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4.强化各类应用情境的创设
不论哪一阶段、哪一学科,学以致用都是其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通过应用探究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不论是阅读分析,还是运算、整理等步骤,都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紧紧围绕这些教学环节来为学生创设与之相应的应用教学情境,促进其综合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讲解“统计”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贯穿相应的训练活动。首先,,教师应加强数图联系训练,带领学生对相应数量关系进行准确把握的同时,借助相应直观图形来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题意;其次,教师应适当加强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通过创设科学的演算、估算与验算等相关应用情境,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应加强讲、练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平台,引导学生互相监督与促进。
综上所述,教师应正确地认识到,高年级小学生在知识储备、数学思维上已经得到一定发展。对此,教师应积极突破传统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与对象,采用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引导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探究活动中,在全面激活其数学思维的同时,促进小学生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杜野.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7).
[2]陈志杰.例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16(75).
[3]王锡娟,李斌.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1).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