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生态环境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恶劣,其结果令人担忧。鉴于此,生态道德的迫切性及途径思考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生态危机是人们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变异造成的结果,仅仅只依靠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高校学生的道德提高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以宁夏十二五规划,生态移民为研究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支撑,着重分析研究生态道德在高校教育的迫切性及途径思考。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生态道德;迫切性;途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098-02
随着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漏洞、冰川融化、30%的土地面临沙漠化等全球生态环境破坏逐渐加重,其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联合国环境部在1997年《关于环境伦理韩城宣言》中指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贪婪,一部分人认为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已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人们错误的认知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加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并最终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以自然属性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同时又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所以人们有必要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补救,把自然生态环境道德作为人类伦理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没有代替品,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要树立大局、长远、整体的观念,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和形成人类绿色的生活方式。
科技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使自然生態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危机亦是生存危机,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日渐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迫使人们开始思考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树立新的环境价值观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新态度,激发人类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宁夏“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全力推进生态移民,三十万移民离开故土,其目的就是让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但同时,除了政府舆论的宣传,在高校中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工作,几乎还是空白。观念影响行为,要想彻底改变脆弱的生态环境,就要从高校学生的思想入手,因为高校学生是社会的希望,未来的接班人。
二、马克思生态观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生态观的许多论述都是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性思想,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而言仍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是人类社会建设自然生态文明的理论支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人类从农业社会的敬畏自然环境,再到工业社会控制自然环境和破坏的过程,这是由和谐发展到不和谐发展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自然生态论认为“自然环境是无极躯体,社会生态环境是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以另外一种方式发生,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将实现和谐发展”。马克思自然生态理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理论的科学性对当下我国乃至全球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积极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生态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它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我国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支撑。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高校学生的自然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对我国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来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学生的自然生态道德教育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高校学生发挥好自然生态环境道德素养先锋作用是建设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重中之重,也将成为宣传我国自然生态道德的主要力量之一,通过高校学生的以点带面,提高全民生态环境道德素质,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二)思想政治的内在要求
高校学生自然生态环境的教育是高校学生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公众道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环境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它包括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关联。高校学生自然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文化发展方向之一,必将影响社会未来的发展。
(三)应对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
从自然生态文明角度出发,高校学生自然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主要是帮助高校学生在管理决策中转变传统的征服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建立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科技技术为辅的生态观念。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来发展市场经济。技术服务生产,但人们不能合理运用技术,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技术创新时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
(四)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导致一些古文明的消失,如古巴比伦和楼兰古城等。1994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纳入长远规划之中,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肯定。因此,在当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不仅要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兼顾自然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人们生存的重要性,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必然。高校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学生要运用各种途径来宣传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加强高校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
(五)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国当代社会不仅要以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主要目标,而且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相关部门要协调好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社会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子系统,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要坚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有限的资源下兼顾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更要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