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周易思想更是中国哲学的源泉,天人合一,阴阳转化,与时偕行等思想更是影响至今。旨在研究周易的重要思想,汲取精华,并在其指导作用下,初步构建理论模型来科学描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今后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和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 键 词] 易学;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6-0048-01
土地利用规划是我国土地资源能良好管理的一个基础。研究土地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认识土地的各种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为人类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因此,可以说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科学之集大成者。但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土地问题、生态问题也接踵而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这些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从哲学的角度上分析,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如果能让人和自然和谐发展,,那么环境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季羡林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认为东方的“天人合一”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周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其“天人合一”更是易学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解决中国人地矛盾、环境污染的重要思想。
一、易学的简要介绍
作为我国优秀传統哲学的源头,《周易》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习俗影响至今。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主要围绕着天文、地理、数学、哲学等方面展开,并不断发展延伸出占卜等分支。现如今,中国土地问题日渐复杂,人地矛盾不断加深,城乡发展差距持续加大,环境压力逐渐变大,所以,研究易学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周易》思想的主要有:
(一)天人合一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人三者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世间的万事万物始于天,生于地,而人原本也是与天地相协调,只是道德礼数、观念习俗的影响,使人丧失了原本的自然本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比较完备的一个内容,也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部分,它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使其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二)阴阳转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将世间的万物以阴阳划分,阴阳演变成八卦,八卦生成六十四卦,相互转换,不断衍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现实中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含义,阴阳矛盾代表了最基本的对立规律,蕴含了宇宙万物的运动与发展规律。万事有阴阳,阴阳相互依存,不断转化,不可分割。
(三)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
“凡易之道,与时皆行”,只要让事物得其位,应其时,则其行为不偏,中位当正。“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将事物放在适当的时间和位置,与时皆行,那么事物的发展就会遵循正道,也会保持最理想的状态。
(四)象数理占
周易以“象、数、理、占”为表现构架,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发展体系,占筮预测体系和象、数、理模型。象、数、理、占分别是指卦象、数理、卦名、占筮,四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周易思想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启发与思考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转变
土地利用规划应从以“以人为本”为中心转化为“天人合一”为中心。因为“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注重生态文明,但“以人为本”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更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而“天人合一”是一种把人和自然放在同等地位上的观念,更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一目标。
(二)土地利用规划要注重与时偕行
我们在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三维空间结构进行充分考虑,还应注重时间这一要素,因为土地利用状况与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和运动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坤日乾乾,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三)研究《周易》思想来构建合理可行的数理模型
在面临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外部环境的条件下,土地利用的实际需求是一个复杂的,难以预测和确定的动态过程,这给土地利用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所以,研究周易里的“象、数、理、占”,我们就能够构造出的一个立体的具有预测功能的数理模型。首先,抓住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易经中的思想进行研究分析,最后模拟出适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理论模型,从而预测出土地、人口、社会的发展,使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合理高效,对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师武军.关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5(1):3-9.
[2]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J].哲学动态,1994(2):36,27.
[3]张志春.易学传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