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通过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内涵,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原因,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希望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教育;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16-02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一大社会难题。每年各大高校上报给教育部的高就业率的背后,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却值得商讨。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来看,毕业生人数众多使理想中的“一对一”职业规划和咨询辅导难以实现。一些院校的就业指导内容相对单一,依靠大范围的就业政策宣讲和讲座形式的简历面试辅导的职业发展辅导,难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矛盾。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中央明确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两旺两难”是职业技术型人才供求状况的概括。一方面,企业用人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另一方面,企业选人难、毕业生就业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其特有的问题。
(一)理念理解有偏差
大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包括很多本科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大部分教师在上创业基础课、指导学生参加创业比赛时,往往认为创业是少部分群体的事,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重技巧培训和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而且,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不高,创业的可能性和成功率较低,从而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基础性功能。
(二)受益面太窄
据调查显示,仅5.93%的学生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受益面太窄,局限于自主创业者培养。基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面向少数群体,而应该是普及教育。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后并不是局限于创办公司,而应该是一种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专业与创业融合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只是开设几门公选课或者开设创业实验班,但缺乏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缺乏将创业教育融合在学生的日常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岗位实习等环节中,缺乏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和管理制度。
(四)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
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应与学校既有的教育体系形成有机的结合,涵盖创业教学、创业实践等环节。但由于创业教育涉及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涉及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甚至涉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层次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目前所成立的“创业学院”,也只是依托于某个部门或学院兼管,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一套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创业即开创事业,是充分挖掘一个人的潜力,培养学生树立“用创业的心态去工作”的理念和能力,毕业后将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创建事业[1]。经回访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为重视的是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等,而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培育功效是显著的,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环境中不仅就业,还能提高就业质量,进而提升了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一)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消极思想,缺乏主动的择业和创业意识,限制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潜能,使学生由被动求职向主动创业就业转变。高校应肩负起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展就業渠道、加强创业教育管理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学生就业不应只是单纯地接受社会挑选,还要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高等教育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学生的综合实力,它的核心包括求职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产学研全程化育人的教学模式,据统计,不少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他们的就业率平均薪酬都比普通学生要高很多,而且大部分毕业生两年后都进入了企业技术研发核心部门,在就业岗位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在对创业团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情商等创业素质。
(三)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任务驱动”法和“自主式”学习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使大学生筑牢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意识、促进对个人人生及职业的规划;培育大学生开拓与创新的精神,让大学生能够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在不断促使其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这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有关,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调动诸如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让它们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来,与高校一起配置就业创业教育资源,为高校学生打造出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事实表明,重视合作培养,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对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极其有利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