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依托校企合作提升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研

2017-09-1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 高校可以依托校企联合,提升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从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际出发,针对专业硕士导师指导情况和现有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积极探索提升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提出了依托校企联合和三导师制等有效实行方案。
  [关 键 词] 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048-02
  高校专业硕士肩负着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依托校企联合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是专业硕士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提高高校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概念
  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工科类专业硕士教育过程中,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实践教学等环节,从而具备发明创新的综合实力。专业硕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学术研究与职业背景的密切联系,是专业硕士教育最突出的表现。专业硕士不是为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大多为参加职业性工作,像教师、工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硕士工科类学生在现场的实习称为专业硕士工程实践[1][2]。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以此来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硕士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建立实习基地,让专业硕士在企业达到增强实训的目的至关重要。
  二、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现状
  国内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指导,在导师指导模式、导师指导规模、导师指导频率和导师指导评价上,存在许多问题。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前主要依靠导师指导。导师既要指导专业硕士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仅要提供研究学问的方法,还要培养和引导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导师指导模式
  导师忽视或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想法,影响了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二)导师指导规模
  导师指导规模大,指导未能达到学生的期望,显著影响了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三)导师指导频率
  高校导师非常繁忙,既要搞科研,又要管教学,还有许多导师身兼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类职务,使得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指导的时间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3][4]。加上部分导师指导责任感的欠缺,使其用于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指导的时间和次数都比较有限。
  (四)导师指导评价
  评价导师指导指标简单,流于形式,影响了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水平提高。
  三、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
  导师指导的能力建设、导师指导的弱化现象、导师指导的行政色彩、导师指导的内部动机是造成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导师指导的能力建设
  明确导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导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5]。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导师队伍。
  (二)导师指导的弱化现象
  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迅速增加,加上导师精力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日益增加的学生,造成指导弱化现象。
  (三)导师指导的行政色彩
  高校导师的评价,重视科技成果,忽视人才培养,考核指標只是流于形式。
  (四)导师指导的内部动机
  高校导师的奖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导师内部动机。
  四、国外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各异。德国注重师徒式培养方式;美国通过专业式的探索,形成多元主体合作的协作式培养方式;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大多在效仿美国专业硕士培养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培养方式[6][7]。国外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如下:
  美国专业硕士导师,分为在职和非在职两种。英国大多数大学,重视导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剑桥大学则注重专业硕士研究能力的培养;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每周一次“一对一授课”,取得了辉煌成果;日本专业硕士导师偏重实践指导能力提升;澳大利亚导师更加关注地方教育发展和专业硕士就业市场的实际。
  五、有效依托校企联合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注重培养适应企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优化和战略性调整,达到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增强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导师是高校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责任人,加强导师素质培训,调整导师指导模式,并有效依托校企联合,就能达到提升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导师素质培训
  树立导师指导标杆,强化导师指导形象,增强导师指导责任,培养导师反思能力,完善导师指导评价。
  (二)导师指导模式
  借鉴牛津大学一对一导师制,实行“三对一”三导师制,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地给予专业硕士充足的指导。
  (三)依托校企联合
  有效依托校企联合,实现“三对一”的三导师制指导机制。高校安排两位指导教师,一位导师负责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素质提高,另一位导师负责专业硕士理论指导。专业硕士实践技能训练,由企业指导教师负责。三位导师协调交流,共同负责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性技能[8][9],成功对接科技项目,最终解决导师指导弱化的现象。
  六、我校专业硕士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实践
  2016年5月,我校获批“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参加授牌仪式。推动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合作,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10]。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