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联网+”时代全面重塑了社会生态,德育课作为理论联系实际最为密切的学科,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德育教师必须自觉求变、顺势而为,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互动式教学策略有效嵌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实现德育课育德的课程功能。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德育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7-0189-01
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此后“互联网+”一词便迅速成为社会焦点,并逐渐转化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对于中职教育而言,“互联网+”也已不再是学术报告或政府文件中的抽象概念,而是像空气一样弥漫于师生周围的活生生的现实。在认真分析中职德育课堂新的教学生态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策略应该在新时代的中职德育课堂中引起足够重视。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生态
目前,“互联网+”教育正在向从现实到虚拟、从教室到网络、从实体到线上、从讲授到传播的现代教育转向之路迈进。这对中职德育教育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资源的开放性。中职德育的教学资源被无限放大,已不局限于几本教材,且对学习者开放内容、开放数据、开放资源,兴趣成为主要导向,凡是有兴趣,热爱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习。
第二,学习方式的在线性。传统的学习模式被颠覆,学习者不再受时空限制,不再受班级、教室地点的限制,时间空间灵活,使用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开始学习。
第三,教育过程的交互性。师生在线互动交流、互动学习、互动答疑,学习者能运用开放式网络来处理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
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肯定也要随之而变。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德育课堂呈现出全新的教学生态,这使中职德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和创新。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德育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终极目的。“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较为灵活、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笔者认为,要实现互联网与中职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必须从学情出发,抓住“互联网+”的工具属性,给教育过程输入公平性、互动性、及时性、多样性的特质。互动性教学策略无疑适应了这一趋势。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德育课堂中如何嵌入互动式教学的实践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全新的中职德育课堂。中职德育教师要在思想中牢固树立求新意识,找准“互联网+中职德育”的切入点,走出“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旧授课模式的窠臼,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充分运用“在线互动”“体验为王”“整合资源”“泛在学习”的互联网思维打造全新风格的中职德育课堂,潜心研究课堂互动资源、互动方式和互动实践,使课堂呈現本真、交互、开放、智能的新生态。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的学习习惯。从心理学层面上说,“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策略的主动获得与自觉改造。课堂要为学生提供最广阔的交往空间,而且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性、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生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消费心理》这一内容时,教师提出了“求名心理要不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和争辩,一部分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求名心理会造成攀比,不可取。”有的学生认为:“从具体的个人消费能力来说,追求名牌无可厚非。”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展开充分的论述,形成多边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自研能力。
第三,要创设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下的中职课堂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唯有如此,课堂互动才能真正有效。教师要关爱学生,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勇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教与学才能共融互促。
总之,广大中职德育教师要直面“互联网+”时代对社会生态全面重塑的客观现实,认真分析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建构有效的德育课堂。互动性教学策略适应了这一趋势,有利于实现中职德育课入耳、入脑、入心,真正实现德育课育德的课程功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沈水金.“角色扮演”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
[2]焦雄伟.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