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相连,两者的适应性对区域经济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高职院校专业定位、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专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06-01
一、引言
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色。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是连接社会需求和教学工作的纽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的载体。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促进作用。
二、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分析总结如下:
(一)專业培养定位与各大产业领域的细分行业发展需求对接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较为随意,缺少实质性的区域调研和分析,尚未形成对大部分各细分行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并且关于细分行业骨干企业的产教融合平台和具体举措较少、“订单班”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不够、开展的各类产学研合作不足。
分析其原因,一是“走出去”不够,各专业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研究不够,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敏感度不够,缺乏对各细分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培训需求调研,参与地区行业学会和产业活动较少;二是“请进来”不够,在邀请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作宏观政策和规划的解读指导不够,在引进(柔性引进)行业企业高管和大院大所专家参与专业规划和专业建设不够,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和共建校企科创平台较为缺乏。
(二)专任教师知识结构与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之间差距较大
随着市场资源的优化、产业升级与行业优化调整,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面临着应用技能教育能力不足、知识与现实发展脱节、教科研前瞻性能滞后等问题。
分析其原因有:(1)高职院校特别是某些专业师资较紧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缺少自我提升和充电的时间;(2)教育理念存在不足,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与同年龄段的其他人收入相比时,渐渐不能坚守职业道德,工作的认真程度大打折扣。
三、相关建议和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与区域产业就业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对我国经济社会及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专业设置和调整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析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把优化专业结构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要按照需求导向、持续建设的原则制订专业建设规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校内部层面
1.专业设置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本着贴近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利益来看,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
2.加大教师学习培训力度,紧跟技术前沿变化
高职教师特别是专任教师是学生进入本行业的指导者和领路人,肩负着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行业发展动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责任。专任教师必须熟悉本行业的现状并深入了解其发展趋势及行业最新动态,通过国内外培训研修、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开展企业实践等方式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了解市场及企业的前沿动态。
(二)学校外部层面
1.第三方提供专业调研的总体数据,加强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的指导
每个专业每年都会组织开展专业调研,了解专业相关行业产业的市场动态,但由于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能出去调研的时间、精力有限,因此专业调研对象只涉及部分行业企业、部分地区,调研内容不全面。建议学校方面与专业的教育管理数据及解决方案公司合作,形成各专业调研的整体数据与分析结果,为专业设置与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权威指导。
2.行业企业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导和管理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学校应充分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高等教育学会等教育中介组织和相关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分层管理、协调推进。根据行业的骨干企业和重点学校的现状与需求,组织行业开放相关专业教学标准,推进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守可,丛彬彬.区域性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解析[J].教育与职业,2013(27):8-11.
[2]马云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2(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