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宿舍是学生的“第二家庭”,搞好宿舍管理工作,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積极性,又有利于学校构建良好校风。宿舍安全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明确宿舍安全管理的意义,时刻掌握宿舍安全管理的动态,探索有针对性的校园宿舍安全管理制度与方案。
[关 键 词] 宿舍;安全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10-01
一、探索宿舍管理地位,明确宿舍安全意义
(一)宿舍是学生的“第二家庭”
宿舍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为学生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同时还能使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行相互传递。因此,宿舍作为学生的“第二家庭”,保障其基本安全是必要前提。
(二)宿舍安全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学生宿舍住宿管理的通知》指出,“学生住宿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校园宿舍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理念的体现,更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真正实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育人倡导。
二、掌握宿舍安全现状,理清宿舍安全隐患
(一)外部环境
校园生活社区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组成、商业网点、生活小区等。目前,不少高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受市区内土地资源限制纷纷向郊区、城乡结合部发展,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居住人口较复杂,素质不一、人员流动性大,对校园安全状况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校园周边滋生了大量出租屋、网吧等商业网点,聚集着社会闲杂人员,易发生打架斗殴、敲诈盗窃等现象,直接危害高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内部环境
宿舍安全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宿舍内的硬件设施、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学生自身因素等。首先表现在宿舍的硬件设备上,如存在电线电路比较残旧、安全设备破损等现象。其次表现在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上,管理人员对宿舍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加之素质不高,难以在管理过程中准确执行任务。当前宿舍管理多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后勤部门、保卫部门和各系辅导员老师共同管理, “管教分离”易导致学生管理和教育功能弱化。再次表现在学生自身的因素上,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抗挫折能力较差,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等。
三、明晰各方管理职责,加强宿舍安全管理
(一)管理层面
对于高校层面来说,宿舍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与否,很大程度也将取决于学校相关管理层的态度与决定。因此,学校相关管理层必须全盘把握情况、明晰权力责任、改革创新理念,从顶层设计方面保证宿舍安全管理有理念可守、有制度可循、有目标可追。
(二)执行层面
相较于管理层面,执行层面所要做的就是贯彻其战略意图,将宿舍安全规划转化成为宿舍区域的安全效益成果。因此,做好执行层面的队伍建设,将有利于宿舍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要切实建成宿舍安全管理工作队伍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工作队伍要紧密结合,加强交流,共同参与规章制度、安全预警机制等的制定与执行;(2)队伍内部要流通,梅奥提出的“社会人”观点指出,人不仅依靠经济收入养家糊口,也有渴望社会价值及心理满足的需求。
(三)学生层面
学生在宿舍安全统一管理之下,不仅要尊重管理人员、遵循管理办法,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管理过程。
首先,学生要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学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等途径,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学生要学习基本安全要领。对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安全要领需有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传授,利用QQ群、微信等易被学生接受的网络载体,开展安防知识讲座,并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等活动。最后,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宿舍安全的自我管理,通过学生自律组织积极宣传安全知识、倡导配合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党员团队和学生干部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的模范作用,增设学生自我服务机构,落实宿舍安全自我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7.
[2]陈小慧.广东高校校园学生安全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3]郝保成.谈高校宿舍管理工作[J].文教资料,2013(4):144.
[4]季诚钧.大学属性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
[5]钟军,段正锋,赵倩.以人为本的高校宿舍管理理念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