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致力高效课堂,寻求心灵富足

2017-11-2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刘超
  师生互动是教学与学生的双向交往、双向构建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同时扮演着信息发送和接受的角色。在这两种角色的牵引下,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学生也相应达到学习、成长、成才的目的。与此同时,在高质量的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能让教师真切地体验到生命活动的本真存在和自我价值的真谛,也能让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可以避免教学上的形式化、失衡性和程式化,促使课堂生成有目标、有价值、有创见。
  但是笔者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发展,在我们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往往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不论是公开課还是常态课,信息技术课堂有时陷入一种误区,就是给人一种很“花哨”的感觉。评课时,不“花哨”就觉得没什么师生互动;不“花哨”就觉得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不“花哨”就觉得不是一节好课。于是,教师有时候为了追求“花哨”设计了很多形式化的师生互动,为了互动而互动。
  【案例一】“走进Flash的世界”教学片段
  (教师展示不同分类的Flash动画,并设计以学生感兴趣的休闲游戏类动画作为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请了一位女同学上讲台来挑战一下休闲游戏,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本来应该就此进入课堂的下一环节,可是教师却临时起意,另请一位男生挑战游戏,比一比谁更厉害。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课堂突然就变冷了……
  该案例中,按照原教学设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师生互动过程流畅。但是教师的一个临时起意——男女生挑战对比,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的互动课堂背后,实际上是只见“对话”,不见“思维”;只见“交流”,不见“引领”。这样的互动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十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负效的。
  二、师生互动主体失衡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常有以下的不平等现象出现:要么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要么是以学生为主,表面上是自学,实际上是自由活动、任其发展。
  【案例二】“VB基本控件、类、对象、属性”教学片断
  教师讲解类、对象、属性名、属性值概念并以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肤色、身高、发色”、“黄、120cm、黑色”为例讲解。然后讲解以给人打针的哭闹、打滚为例讲解事件、事件处理过程概念,并展示本堂课的任务(QQ数字游戏程序)效果,分析界面中缺少的对象。让学生利用半成品程序设计程序界面,编写合适的事件处理过程。
  该案例中,前半段表现出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的绝对地位。这时。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互动的主动权在教师,互动的所有过程及结果都是由教师调控的。顺畅热闹的课堂背后,学生的思维其实是定向的,是设计好的,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利用“满堂问”进行“满堂灌”。这样的师生互动,虽然短期效益高,但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
  三、师生互动程式化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许多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模式被教师所认可和熟知,于是便有些教师直接生搬硬套现有模式,走上一条程式化的不归路。
  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常出现“教师演示,学生跟练,教师再演示,学生再跟练”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上,教师讲完了内容,学生完成了练习,也就算完成了任务。课程结束后,如果问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到了什么,他们的回答估计会让人大失所望。这种机械化的师生互动模式,只能培养出做题机器,而非具有新时代信息技术素养的中学生。“讲练结合”的师生互动是教师“赶”着学生走,课堂效率必然不会很高。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向前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到技术之美,体验到素养之美,自然上升到道德之美。
  针对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不断改进,打破原有的各种条条框框,根据每个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特长,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实际学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地体现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其一,精心设计问题,促使有效互动。
  师生互动起源于问题,问题推动了师生互动。问题问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师生互动是否有效。通常,课堂上以教师提问居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常用于反馈教学效果、引出下段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等方面,主要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等几个环节。教师应注意两个重要的候答时间:一是在教师发问后,二是在学生回答后。学生回答后的等待时间可以让学生作出回答,或详细说明,或酌情补充,或改变回答。此时的“无言”会带来更好的“有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
  其二,互动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各种帮助和点拨。
  要让课堂“动起来,实现有效互动,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点”,在学生理解偏差的地方“拨”,在学生情绪不高时“挑”,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这里的“点”“拨”“挑”,其实就是让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及时地予以各种帮助。
  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并不是在避免教师指导过多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教师放手过多,甚至完全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大多数时间里积极地思考、探究、讨论,提出问题并主动去寻找答案。教师自觉地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必要时恰当地组织、调控、评价、点拨、引导。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不断地研究高效课堂,寻求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编辑 李博宁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