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正霞
[摘 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利用双语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该门学科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外语沟通交流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可以总结出《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具有教学资源的整合功能,并且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策略及教学效果评测才能够实现教学目的。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组织策略的选择上出发,探索研究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学科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总结了相关应对策略。
[关 键 词]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210-03
我国自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渐发展成为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国,并且经过长期努力已经跻身世界贸易大国之列。我国的贸易规模及发展水平仍在不断扩展提高,对外开放贸易也逐渐深入到了各行各业,此时,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来促进市场需求的强化,激励供需关系的发展。随着当前国际化市场的深入发展,各国都展开了频繁的国际贸易活动,更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学科落实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住相关重点知识、技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将该科目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一、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
(一)迫切性
我国在世贸组织的地位逐年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交流合作也愈发密切,各大贸易组织、机构均对精于外贸业务的人才趋之若鹜。当前國际贸易中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愈发严格,急需一批精通外贸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独立熟练地完成具体外贸流程,精通多种外国语言的全面型人才。这一人才需求也令教育行业不得不进行变革,需要在商务外语专业下丰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帮助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提高专业素养,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但是单以书本内容实施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能够在实践环节将知识付诸应用,做到学以致用。很多高校毕业生仅仅掌握了其他语言的基本语言知识,并未了解相应语言的文化及商务使用所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双语化教学在这一局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强化多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并且结合实践令学生能够运用外语展开实际的商务洽谈以及相关商务文件的编写、翻译工作。但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仍旧处于初级阶段,仅仅是以语言教学为主,,这种双语教学忽略了本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的传递,倾向于单一的语言教学,亟待进行改革,调整教学任务的关注点,平衡地看待专业知识及语言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教学。
(二)必然性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也是应用双语教学的重要领域。《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学科的理论环境为不同语言、文化的商业机构、组织进行商务洽谈及商业活动,在这一环境下的商务合作主要是利用不同语言进行沟通而实现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对语言的转换互译要求极高。在课程中包含了多项国际贸易术语、合同条款、进出口合同磋商旅行以及国际贸易方式等四大模块,其中前三项为该科目外语相关的重点内容,在该项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相关英文条款内容,并且能够结合相关条款看懂具体合同内容,需要较高的准确性,这样才不会因对合同的理解不详细从而埋下商业纠纷的隐患。除此以外,诸多商业文书(汇票、保单、提单、装箱单、原产地证书等)的签订都要求相应专业的人才,基于扎实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做到准确的理解与表达。
二、《国际贸易实务》关于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
问题
(一)教育水平待完善
目前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仍待强化。但是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该门学科多是由相应专业或是语言专业的教师担任,虽然具备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或较强的外语言读写使用能力,但是普遍都不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无法将相关对话及纸质文件转述为流利的语言,这就难以更好地服务于商务洽谈等活动,无法具备该行业所需的人才能力需求。
(二)语言学习及专业知识间的关系协调
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教学,这两项主要教学内容具有共通性,在完成针对性学习后需要结合于实践中,并吸取实践获取的经验,才能够将学到的内容加以应用。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在商务洽谈中准确使用英语,不仅要理解相关商务英语的内容,还要具备熟练运用的能力,能够熟练、灵活地与客户进行沟通交往。若是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中,单纯注重语言学习或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不能够将国际贸易实务、基础操作技能、语言应用能力提高,最终甚至无法达成渐进式的教学目标。
(三)外语学习的度难掌控
当前大多数双语教师、学习者都认为双语教学需要完全使用外语进行实践学习,并且学生长期处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并逐步提高英语表达、交流能力,但是单以英语进行交流洽谈是不实际的。实际商务工作中,需要频繁地应用双语互译,这就需要发散性地学习商务英语。在相关教学课本上,单一书面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就必然需要多加实践,还要阅读相关辅助读物,例如具有哲学思想或深厚含义的神话故事、典故等,此类文献资料会涉及很多外语俚语,若是将该类事件引用到商务洽谈中,能够起到准确表达立意的作用。借助多种短片故事、小说、剧本、神话故事等多种外来文化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外来文化,熟悉外国文化交流的习惯。借助多种媒介帮助学生理解、领会外来文化、习惯,可以选择录像、电影、电视节目等,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相关学习任务也较为轻松,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就能领会到外来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价值理念,拉近了学生与外来文化间的距离。
(四)缺乏高效的激励考核制度
就目前国内的诸多高校而言,双语教学仍没有建立起良性的激励机制。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求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工作投入大量的经历与时间,并且充分、全面地安排设计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实际状况下,大部分该科目的老师相应的课酬等同于常规的中文教学模式,甚至有的还低于常规水平。这种劳动付出与实际薪酬收益相悖的激励制度令大部分教学老师丧失工作积极性,表现在课堂上便会不利于学生对双语技能的掌握及专业商务知识的学习。在使用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国际贸易商务》课程的讲解时,不仅要将所有中文专业内容讲解明了,还要加以英文讲述,并列举相应的案例,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整理和译制工作,并且在相同工作时间付出的前提下,教师所能够提供的教学信息量必然会低于纯中文教学。为了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加入外籍教师丰富师资力量,也可以提供定期的出国培训,来帮助广大双语教师实现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也利于让教师更乐于该教育工作,利用培训考核机制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学科中,可以尝试中英文结合的考核模式,而具体的考核模式可以基于学生的英语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来设立。采用中英文结合的考核机制,也更利于引导学生平衡学习重点,实现对相应专业的更全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