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费舟兰
[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而面对其所带来的海量数据资源,会计专业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能只限于教学课堂和课本,应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分析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大数据时代;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6-0056-01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一词已广泛被人所熟知,而且引发了网络信息时代的变革,尤其对财会领域的影响更是深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高校以及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本质,并作出相应的变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能力,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不至于被淘汰。
一、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会计专业学生现有会计实操能力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环境下对会计数据分析处理的要求,对此,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进行补救的一个重要途径。会计专业学生在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主学习意识缺乏
会计专业学生很大一部分比较注重书本上的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知识,且在考试过程中习惯性对会计知识进行记忆,而不是思维上的创新,也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他们较擅长会计理论,而實践动手能力差,同时对数据的综合分析、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偏差。再加上学校以及现行的教育体制也偏重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所以学校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二)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不强
会计的基础就是数据,要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进行收集、筛选以及分析处理,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但是,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学生在快捷获取有关知识信息的同时,也极易迷失在其中。比如,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会计精品课程、教学视频以及学术论文等,这样庞大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应接不暇,学生未曾主动关注一些会计学习专业微博、APP等平台,也很少主动去学习。
二、在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
面对大数据时代,其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源能让会计专业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的约束,增强自主学习的自由选择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但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如何选择资源以及合理安排时间困扰着学生。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教学要与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处理有机融合,积极探究出一条新的教学的道路,尤其是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比如,建立一套会计专业学生的个人信息档案系统。从学生进入学校到毕业,再到就业,对学生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进行考评,并在学生毕业就业后,调查了解其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的反馈意见,这样一来,学校能及时、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会计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增强自主学习氛围,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
(二)加强培养学生数据资源挖掘、分析处理能力
大数据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其海量的数据资源来自于网络平台。会计专业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多开展有关数据应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会计专业的网站,比如,中华会计网和国研网等。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查找、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通过网络、各种移动终端等挖掘所需信息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树立会计思维。同时,学校应开设一些数据统计处理使用工具的培训学习课程,特别是新型数据处理工具,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进而大大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三)完善会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在数据时代下,会计在线教育平台以及有关会计网络教学的普及,使学生能随时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有关学习资源,但在学校,由于无线网络WIFI并不完善,而且移动终端上网不快捷、便利,导致数据查找、分析处理常常受网速限制。学校网络不稳定,学生就难以进行数据收集,也很难找到符合自己自主学习的方式。所以学校还应积极搭建会计网络教育教学的平台,丰富会计学习资源,让学生能自由地在平台上进行学习,并及时进行测试,进而获得较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的高速发展及普及,极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会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可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加强培养学生数据资源挖掘、分析处理能力,完善会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琴.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J].商业经济,2014(10):109-110.
[2]杨晓芳.高职会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新经济,2016(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