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漪
[摘 要] 经济新常态意味着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树立更高的目标。面对经济新常态对人才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将工作重点由就业数量转变为就业质量,充分开展校企合作,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216-0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容量大为提升,毕业生总量持续攀升,多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迎来的是“史上更难就业季”。毕业生的就业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工作,以及衡量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的重要指标。就业指导自然成了各专业的必修课,并且教学参与者从学生管理人员唱“独角戏”变为各部门、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与市场检验,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体系。
一、高职就业指导教育的特征
(一)学程的持续性,贯穿高职教育始终
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根据学生所处的学程阶段以及培养方案,分阶段、有重点地安排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在大一时经过专业认知后做好职业规划并实施,通过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场素养,毕业年度对学生进行求职技能、求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水平、顺利就业。
(二)内容的全面性,实现多方面指导
高职就业指导教育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狭义的就业指导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的有关求职心态、技能、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导向。广义的就业指导内涵丰富,包含了职业规划、商务礼仪、求职技能、求职心态、就创业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
(三)参与者多样化,确保术业有专攻
对应就业指导教育的丰富内容,高校就业指导的授课教师也不再局限于学生工作人员的“闭门造车”,而是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安排不同人员授课,做到术业有专攻,授课内容更贴近市场变化。比如企业HR传授简历、面试技巧,心理咨询师讲解求职心理问题的现象并进行疏导。
(四)形式的多样性,贴近真实求职市场
不同于专业课程知識的学习,就业指导更注重实践水平的提高以及客观积极心态的建立,课程的授课方式也更加多样性、灵活性。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授课方式外,还有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实地调研、小组讨论、网络测试、模拟招聘面试等。
二、经济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创新意识
“工匠精神”包含了三个方面:(1)对技艺的不懈追求,对细节的专注和对创造极致的渴求。(2)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恒心,不为浮躁短视的环境所动摇,坚守“工匠精神”代代相传。(3)守正创新精神,正是对极致的追求,造就技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科技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不是通过某一堂课就能实现的,应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和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将其内化为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出有“工匠精神”的毕业生。
(二)倡导立足基层岗位,提高就业稳定性
伴随更年轻的毕业生群体踏入职场,就业市场一些新趋势也愈加清晰:“95后”比“90后”更懂得表达自我意愿,对基层岗位有抵触情绪,对工作环境、岗位前景有较高的期待。较高的离职率、频繁跳槽对企业来说是人力、财富的损失,对毕业生来说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中断和偏离,对高校来说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滞后。因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应是高校的重点工作。
(三)鼓励到中小企业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以广东省为例,民营企业2016年创造了广东全省57%以上的GDP,以及59%以上的税收。毕业生在求职时更偏好外资、国企等资力雄厚的企业,高校在相关就业、招生工作宣传时也会着重介绍实力雄厚、行业知名的企业。鼓励引导学生立足于中小企业,不仅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也是应届毕业生有效锻炼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当前高职就业指导教育的问题
高职就业指导教育普遍能满足对学生就业“量”的需求,然而面对已然变化的经济形势和人口趋势,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从“量”转变到“质”,就业指导教育面临着调整与改革。
(一)缺乏个性化指导,学生求职之路不顺
不断增长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和不甚明朗的经济环境造成了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工作难找的情况。然而对高职毕业生来说,同时存在公司难招人、学生工作难找,以及部分学生跳槽频繁的情况。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就业指导个性化教育的缺失。虽然普遍的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热烈,学生对就业相关知识技能通识,但是无法结合自身特性进行清晰合理科学的规划,发挥所长,在求职时面临重重竞争压力。并且在进入职场后发展缓慢,或者频繁跳槽,职业稳定性较低。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已是专业必修课,但是基本都是大班授课,囿于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等精力有限,无法实现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个性化指导。
(二)职业规划指导与市场脱轨,,过度强调专业对口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学生管理的重要指标。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过低意味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整体都要重新审视。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强调对口就业无可厚非,但是对一些社会需求稳定但是毕业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在就业指导时应留有余地,过度强调专业对口不利于毕业生就业。
(三)就业软实力教育成效低,忽视劳动者素质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重视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是毕业生求职就业时的“硬件设施”。在实际的就业一线工作中,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企业考量的并不只限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证书等“硬件”,更重视毕业生的态度、热情、意愿等“软件设施”,前者决定了毕业生的能力,后者决定了毕业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和留用可能性。在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授课中并未强调对学生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在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中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缺乏专业环境的渲染,也难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