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2-1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孙越鹏 刘健 苏杏丽 程昊 王瑞 李超
  [摘 要]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手段,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必经之路。以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为例,阐述了我院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出的真实成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经验。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222-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总体要求中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我院以此为契机,探索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专业与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旨在为推动院校教育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
  一、目标
  (一)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要以理论知识够用、突出技能培养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其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出校门后立即能融入企业的生产工作。同时为了学生能适应岗位群中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我院除增强实践技能课程的通用性外,将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融入到教学中来,培养
  学生知识内化、迁移、动脑、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共赢的企业和学院合作机制
  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学院与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签订专业共建协议和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明确了在兼职教师使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及就业等方面的合作。
  企业和学院合作机制
  (三)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室
  由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实训室建设标准化要求,根据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由学院提供场所和基础设备,按照研究所的产品开发实训项目,融入专业课程中,购买实训设备,实现产业对接,购买高端医疗设备,共同完成实训室建设和改造。
  (四)共同培育师资队伍
  要建立一支理念先进、教学精湛、满足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学院选拔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同时研究所任教的企业教师也接受我院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五)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
  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课程标准、实训指导书等教学相关资源,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来编排理论和实训内容,选取核心课程按照研究所的产品制订实训项目,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
  二、具体的建设措施
  (一)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广泛调研及专家论证,确定了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
  专项能力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工作路线图。第一阶段(第1、2学期):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及相关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此阶段主要学习的课程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认识实习。认识实习通过对企业的参观和企业人员的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职业能力要求、医疗器械的行业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阶段(第3、4、5学期):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具备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此阶段主要进行技能训练课的学习,其中4门核心课程由研究所研究人员按照岗位的技能要求编写了实训指导手册。学生在研究所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医疗器械的元器件识别、读懂电子工艺文件、掌握焊接技能、能操作产品零部件组装与整机装配、能对功能单元与整机进行调试等工作。选择医疗器械维修工进行针对性训练,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第三阶段(第6学期):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一学期的企业实习,,学生具备了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撰写顶岗实习报告和顶岗实习日志,在实习的全过程中,安排研究所的教师全程指导[1]。
  (二)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全面引进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实际岗位技能和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内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共同开发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电子装接工艺、医疗设备综合实训等4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和课程标准;以国家职业资格医用电子仪器修理工高级工的知识要求和技能操作过程为标准,共同开发《电子装接工艺》课程资源。
  (三)共建专业实训室
  重点围绕专业对接产业进行构建、提升实训室装备水平。与研究所共同制订实训室建设方案,构建了智能器械开发、生命信息采集与处理2个实训室,改造医疗器械检测、医用诊疗设备应用、医疗器械装配调试、精密零件加工等4个实训室,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实训条件,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使其更贴切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
  (四)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院将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作为教师的培养基地,利用寒暑假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学习研究所的生产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聘请了6位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全程负责对应课程的教授和带领学生实训。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
  (五)课程弹性运行机制
  根据企业的营业情况、产业行业生产特点和市场需求,兼顾教学效益与生产的特点,将传统学期改为弹性学期,校企共建“弹性化”的教学模式。明确未来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生产急需时切入实训,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训资源。
  三、实施效果
  (一)人才质量明显提高
  對比2016与2017届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2017年毕业生各项指标要优于2016年,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得了有效提高。特别是就业率、满意度、薪酬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