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层次递进贯通培养模式探究

2018-02-1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王玉娟 张洪峰
  [摘 要]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在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协同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究。
  [关 键 词] 高职;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8-0178-01
  为推动山东省高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智力支撑能力,2016年4月份,山东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多元育人模式,深化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高职与本科、中职与本科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制订专业目录,优化专业布局,实施动态管理。
  一、层次递进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与基础
  (一)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转化过程中,对一线操作专业员工的要求由单项技能要求上升为对综合技能、研发有更多要求,再加上学习者经济水平的提高等因素,都推动了高等教育逐步向更高层次递进。
  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同一系列、不同层级职业岗位的技术资格和技能水平要求,定位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应专业梯次递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
  (二)研究基础
  2014年,我校成功升格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其中,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相近专业,基于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在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目标,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协同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
  二、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自动化产品的电气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自动化工程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以及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的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两者之间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是不同层次中有机的一体化目标,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高职教育本应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训练,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工学结合,,注重传授学生实用技术和培养就业能力,过度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育,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实践能力较强而理论知识薄弱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上过于保守,强调系统理论学习,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三、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之间课程衔接要进行一体化设计,课程设置要有机衔接。课程模块是根据岗位要求设计的,岗位要求有层级上的不同,课程模块应从一体化上进行思考,体现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要求的不同。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就业为导向、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技术素养、技术应用与实践创新,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制订课程标准,构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衔接、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借鉴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工程教育思想,確定课程模块、课程结构和组成。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要能满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同时要兼顾学生知识和能力能向更高层次延伸和拓展。本科阶段开设的课程要注重专业知识拓展和归纳提升,所开设的技能课程不仅能使学生对现有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内化,同时还要培养其具有高层次的创新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发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双方的资源优势,设计合理的专业教学进程与计划,配置课程的开设时间、地点和师资等要素,使其能分工负责、顺利衔接、协调一致地实施人才培养。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完全接轨,按照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掌握专业技术、技能,提高应用实践能力,养成职业素养。
  总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在两者衔接过程中,主要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体系的衔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对接等。
  参考文献:
  [1]徐清华.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J].轻工科技,2014(12).
  [2]刘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协同构建[J].职教论坛,2016(22).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