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城轨交通应急处理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2018-03-1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曹立敏
  [摘 要]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高职教育中的重点课程在学生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传统教师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展开及实施过程中,局限性凸显,学生技能掌握得不尽如人意,难以达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验收要求。为此,通过提出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分析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特点与体验式教学特点,发现两者具有情景性、理实相结合、互动性、团队协作性的共性,利用“四阶段”的学习模式构建了城轨应急处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探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城轨交通应急处理中的可行性。
  [关 键 词] 体验式教学;城轨交通应急处理;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24-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城轨企业对城轨运营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高職院校,把学生培养成懂理论知识,会实践操作的城轨交通新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事故,主要有火灾、毒气泄漏以及各类其他事故[1]。从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的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轨交通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集中在新开通的线路以及运营时间超过十年的线路,以大客流和行车事故为最常见的问题。
  传统教育主要是教师作为主体,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进行讲解,基本属于“一言堂”,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对知识掌握度差,该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的教学。通过对比其他行业发现,体验式情景教学模式在各个领域均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医学、语言教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这门课程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可行性探讨,通过分析论证两者的共性与特性,力求实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城轨交通应急处理中的合理施教。
  二、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的特点
  在城轨交通企业中,各岗位人员尤其是行车组织人员、客运服务人员在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各种突发事件时,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迅速、准确的处理能力,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保证列车合理运营,使乘客的损失达到最小。因此,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的开设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教学内容情景化
  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发生概率较高、对行车安全和客运服务影响较高的突发事件,包括七大项目:信号设备故障、列车故障、供电设备故障、大客流、火灾、恶劣天气、路外伤亡事件。每一项目又涵盖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的描述都还原了现场情景,和实际相贴合。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课程内容明确了城轨交通企业运营服务人员关于应急处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技能操作的标准步骤、汇报的具体流程。同时,每一模块设置了实践技能考核,包括道岔故障处理时的人工手摇道岔、信号故障时调度中心及车控室对操作台的控制、电话闭塞发生时的接发列车作业手势要求、车门站台门故障时的合理处理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
  (三)教学内容涉及各工种的协调与合作
  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工种的协调与合作。城轨交通是一部大的联动机,涉及多部门、多工种的协调与运作。以行车事故的应急处理为例,涉及调度长、列车调度员、检修调度员、综合调度员、车站值班站长、车站行车值班员、站务人员(各企业工种名称叫法不同)等工种,自上而下,统一指挥,逐级处理。
  综上,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的内容具有情景化、理实相结合、多工种协作的特点。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94年[2]。体验式教学法,顾名思义,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性地引入或再现实际的工作场景,以学生为主体,让其身临其中。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亲历虚拟场景的过程中探索、感知、领悟、讨论、检验教学内容。达到学生主动习得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素质的效果。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具备如下基本特征:
  (一)亲历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较容易,继而容易遗忘知识。体验式教学需要老师激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实践亲历,例如劳动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的身体参与进来,虚拟的教学场景也可以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认知学习,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是被尊重的,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对不对”的认知规律。
  (二)互动性
  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他们既有共性,又有个体的差异性,他们的水平不一,思考问题的角度、接受知识的深浅度都不一样。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强调学习的共性,而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和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分享和交流,可以化差异为火花,互相取长补短,这种体验式的互动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传播学习的快乐。
  (三)团队性
  体验式教学模式强调个体知识的获得和共享,最终的经验是集体的智慧,团队学习探讨的结果,不同的教学主体在虚拟的情境中贡献了自己一部分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互相学习,把经验转化为实践,达到了体验式教学的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亲历性、互动性和团体性这三个基本特征与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情景化、理实相结合、共同协作主要特点相契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内涵上满足城轨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教学需求,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知识构建,还需要进行适用性分析。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