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星余
[摘 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师队伍、管理机构等方面尚有不规范之处,需要及时调整和改变。推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规范化建设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与言传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统一的关系,从教学内容标准化、管理制度科学化、教学方法灵活化和师资队伍专业化四个方面落实落地。
[关 键 词] 职业生涯规划;规范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62-0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础建设,课程规范化又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规范化建设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只是驻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某一特定方面,而专门针对其规范化建设研究的具体学术研究还是较少。因此,本文的规范化建设研究对充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理论,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结构框架,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规范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生涯咨询和生涯教育于20世纪初发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我国,作为“舶来品”的新兴产物,虽然一直以来受到各方面重视,但直接套用国外理论与方法导致职涯课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效果不够显著。通过课堂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规范化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期间非常重要。排名前三的课程需求分别是:38.5%的学生希望了解更多学习方法、就业方向、求职技巧,19.8%的学生希望能够明确求职目标,17.0%的学生希望课堂上多一些求职案例。由此可见,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仍然迷茫,缺少计划和目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需进一步提高。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在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以变动为主
一门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该门课程有相对固定的课程教材,且教材大纲、内容相对系统。然而,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往往都是自主开设、自定教材,甚至没有教材,课程内容存在较大随意性,更多凭借老师的个人阅历、网络搜索、博览群书等来自行确定授课主体和充实课堂内容。部分高校仍以选修课、专题讲座形式为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甚至通过播放有关职场类节目等形式开展教育。部分高校授课对象仅针对大一年级,没有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而缺乏针对性、阶段性,无法保证全员化、全覆盖。
(二)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内容更多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其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法、案例法等为主,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无法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部分学生的学涯、职涯规划仅是根据现成模板,完成既定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常见的企业参观、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等实践方法也只是流于形式甚至纸上谈兵,从而出现为了实习经历而实习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老师以党支部书记、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兼职老师为主,但部分老师特别是一些新入职的年轻老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自身理解不够透彻,更多的只是照本宣科和完成任务,导致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变成就业、考研等知识讲座,有的老师自身见解甚至偏离教学目标和大纲,这些现象都极大冲击了课程的权威性。同时,该门课程的教师队伍缺乏统一培训和有效考核,对该门课程的体系把握和章节关系没有概念,很多可能自身都模棱两可的内容还需传授给学生,导致课堂效果欠佳,职业生涯课逐渐沦为“无用课”。
(四)管理机构以共管为主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应该由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并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和课程建设活动。但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部分高校仍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各院(系)等交叉共同参与课程管理,没有形成专门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导致各分管部门的权责和分工不明确,内容制定、课件规范等教学开展情况得不到有效监督和管理。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利益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规范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贯穿课程建设的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开展工作,为课程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总体来看,需要着力处理好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课堂教学与言传身教相统一的原则
课堂教学与言传身教相辅相成,构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一方面,需要通过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路径。另一方面,需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立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实际与特殊教學内容,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并探寻贴近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的原则
潜心问道不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而是需要结合社会背景进行教学教育。如果脱离社会需求,那么择业、就业就如同无源之水,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应该走进现实、关注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发展实际的认识和了解,将自身成长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让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学以致用,成为应用型人才。
(三)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统一的原则
大学生群体是由多种文化汇集的大融合,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差异较大,不同阶段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同与需求存在区别。老师既要做到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和制度标准一视同仁、不折不扣,又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问题区别对待。针对各阶段、各层次的学生特点,考虑区域文化、思想倾向、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对学生的具体指导过程中,既要防止“一刀切”而出现偏差,也要防止指导不力而流于形式,做到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加强谈心交流、典型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