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儒家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2018-03-1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王璐
  [摘 要] 传统儒家思想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生命教育思想的三重维度,一是对自然万物生命的关切与回护,二是对自我个体生命的体悟和安顿,三是对群体生命的思考与担当。这三重维度对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借鉴儒家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审视宇宙与生命、道德与价值的关系,树立个体道德自觉,由个体生命的自我完整走向对社会、自然群体生命的关怀和担当,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认同感。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83-0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成效显著,但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时仍存在不足,“以人为本”需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张扬人的尊严和价值。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直面个体生命的需求,唤醒生命的道德自觉,回应群体生命的发展诉求。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却因为生命维度的缺失,无法解答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生命困境与心灵困惑,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走入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最终导致“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失落。本文将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生命教育的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启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育中生命维度缺失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许多社会新课题。近年来,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践踏生命尊严的事件屡见不鲜,这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诚然,我们并不能将上述种种现象简单地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但不能否认的是,作为肩负着发展人、完善人教育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生命维度缺失的困境。[1]71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迷失。不仅表现为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迷失,也表现为教育者主体性的迷失。长期以来由于生命维度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独立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活体验之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不再是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实践。……与生命之源脱节,致使人丧失了在可能性之间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自由。”[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迷失,一方面表现在教育者主体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在体验,仅仅作为讲授枯燥理论的工具性存在,将本来蕴涵丰富多彩的生命意义的内容转换成枯燥无味的教条化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被教育者主体本真性的迷失。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长的时期,大学生开始独立思考人生,然而由于人生阅历较浅,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观念冲击令他们感到迷惘和困惑。而由于生命维度的缺失,,本应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其构筑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教给学生关于生命安全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的知识,无法回应他们遭遇的心灵困惑和精神问题,使他们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甚至滋生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生命情感的忽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人的理性因素的发展,忽略了人的感性因素的作用。其教育方式“重规范传授、知识的掌握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轻感情的培养……更多的强调社会规则与条例的教授,以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为目的。”[3]86这样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原因,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依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个体生命情感和人格价值,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脱离人的生活实践,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无人’的境地,脱离了人,脱离了它理应契合的话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失语和无效是必然的。”[3]87可以说,失去了生命维度的关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走進心灵、指导行为的教化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传统文化生命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近年来各地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较为成熟完备的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能够承担起生命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备融合生命教育的理论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生命教育二者都有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重视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可以说,“以‘生命’为逻辑原点,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基础上展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举。”[1]7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承担起生命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应当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生命有着独特与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哲学与生命智慧,对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生命维度缺失的问题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正如牟宗三所说:“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4]本文以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为例,通过总结儒家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生命教育提供一些启发。
  二、儒家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对中国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影响深远。传统儒家哲学在演化发展过程中,儒学大师们在回答关于如何践行儒家理想人格,如何安顿生命意义等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儒家特色的生命教育理念,以下将简要分析儒家生命教育理论所主要包含的三重思考的维度。
  (一)万物一体——对自然万物的回护
  整个儒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天下平治、成就道德人格,而人不是独立的,是存在于自然社会之中的人,要实现这样一种目标,需要首先回答人与宇宙自然万物的关系,《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5]这一论述将人置于天地之间,认为天地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产生的基础,而又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表明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都应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说明人较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优势在于可以掌握天地自然的规律,因此人在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也有责任维护好作为自己生存家园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万物。例如,孟子就主张人们要有节制地利用自然:“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6]。体现出儒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