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对分课堂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新探索

2018-03-2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牛树林
  [摘 要] 对分课堂是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型特色方法,其本质在于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达到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由于对分课堂促进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符合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教学效果良好,符合我国现代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我国国情,具有极强的发展性与探索性。旨在根据我国大学课堂的教学背景,分析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出我国教学改革中运用对分课堂的策略。
  [关 键 词]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育;创新发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078-02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背景及理念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背景及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自1999年的扩招转型之后为了大众教育,但随之大学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不断降低,大学开始出现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缺乏自主性与自律性的问题。为达到我国高等教育思维训练的效率与目的,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便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深入开始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式。在对分课堂提出之前,我国就已提出过项目教学法以及参与式教学法等多种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中心性与主动性,但这些方法往往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及学科,不易把握。
  2014年春季,我国张学新教授率先在复旦大学尝试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主要由教授课堂授课、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调研、师生课堂讨论交流三个环节组成,将课堂的时间分为教师讲课与学生自主研讨两部分,强调学生的自我吸收,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项参与达到能力的最终提升。对分课堂的实施在取得了良好效果之后便受到了众多学校与教师的追捧,现我国实行对分课堂实践尝试的学校愈来愈多,加强了整个大学教育的改革进度。
  (二)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推广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理念与中国国情较为符合。从形式上来看,对分课堂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授课与学生和老师的自主讨论,并由讲课在先、谈论在后的模式所形成。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将思考作为学习的中心是达到学习目的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思考形式与内容间接引发课堂学习结果的重要引导线,学生为了讨论而准备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对分课堂通过加强学生课下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有备而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活跃了整体课堂气氛。
  此外,对分课堂的理念强调分中带和的观念,对分课堂强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内化”,不会产生因课堂内容过于深刻或节奏过快,而导致学生无法跟进课堂进度的情况。教育家马祖尔曾把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步骤。而对分课堂的内化过程能够良好地达到学生的成果反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达到有效的结合与统一。
  二、对分课堂的实施要素与条件保障
  (一)对分课堂的实施成功要素
  对分课堂实施成功主要依靠于四点要素:(1)先教后学。
  通过只是吸收对学生心理的强调作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框架后留有相对的困惑,并通过其困惑压力增加学生的求知欲。(2)合理分组。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对分课堂主要实行“同质分组”的模式,考虑到男女比例及成绩差异分为4~6人一组。(3)教材选取。通过教材质量的提升获取授课成功的保障,配合着国内外的先进教学资源,做到配合使用,批判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通过课堂中的过程性评价来评估学生的整体成绩,再通过能力考核进行结合,保证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深入,以达到对学生态度及创新的肯定,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
  (二)对分课堂的必要实施条件
  如果说教师的整体教学过程是相对自我释放的过程,那么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则是通过逐渐的自我丰富来达到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如何达到学生的自我构建与积极性,首先就要实现教学体制的构建与制度保障。通过强制性的考核及学分制来保证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力度,只有当平时的自我成績与期末成绩相挂钩时,学生才会真正重视起日常的课堂与课下学习。而考核的实施过程与方法多种多样,可通过教师与学校的协商,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与标准,为对分课堂提供保障。
  此外,教研活动也是对分课堂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由于教师的专长各有不同,在大学课堂的教育中需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的理想状态。因此,教师作为大学课堂教育中的架构者与组织者,在使用对分课堂减轻教师在课堂中体力劳动的同时,需保证教师在知识点的讲解与传递中的精良度,自主设计教案,重视教师的教研工作,提高整个课堂的质量。
  (三)对分课堂的实施保障
  对分课堂良好地弥补了国内内化学习与学生思维开发讨论的弱点,为保障对分课堂在大学教育中的完善实施,需要创建一种合适的文化氛围保障其形式的发展。养成学生阅读与讨论的习惯,达成对学习与知识的批判性共识,养成大学生的思辨思维并使其有相对的意识与准备,在这种氛围下,才能够保证大学对分课堂的实施。同时,学校教务处应给予对分课堂以制度上的支持,设计学生考试退出机制,而不是惯养学生不参与也能通过的惰性,加大课堂制度的严格化与体制化。
  三、对分课堂的形式创新策略
  (一)讲授与实践模拟形式
  在理清对分课堂的方式与理念的基础上,对分课堂的实践
  创新则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探索,发展其不同的内化
  学习方式。对实践操作演练要求较强的学科,可通过教师讲授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并加强学生自主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例如,会计相关专业、语言专业对实际操作要求较高,这类方式尤其适合技能型学习的加深与内化,使知识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理解。
  而对实践有要求,却无法良好实现实际操作的专业课程,则可更改方式,采用模拟的形式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例如法学律师专业、经管专业等,在教师讲授知识过后,通过情景模拟形成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在情境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深入思考,加强对分课堂的效果。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