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云
[摘 要]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却在实践中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职教课程与实际脱轨,职业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成为热议。就热点问题进行解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42-02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职业学校的发展规模也日益壮大。然而,势头越好,面临的挑战也越艰巨。以财会专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从中高职院校招聘来的学生与岗位需求相距甚远,部分企业不得不配备“师徒合作上崗”,有的企业甚至提出对新晋毕业生进行“回炉重造”;而学生方面也深感工作压力,责怪所学的课程在工作中运用很少,实用类课程又难以理实结合。一瞬间,学校和教师成为众矢之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成为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的热点话题。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仍然延续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不仅无法凸显职业学校的特点,而且淡化了学生的职业情感。一方面,学生的职业认知被不断加强;而另一方面,枯燥冗长的学习过程磨平了学生的职业倾向,越来越多的财会专业学生(尤其是男生)开始质疑自己的专业选择。以往,中高职会计教学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导向,课程设置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会计电算化这些理论性课程为主体,教师的教表现为对准则的过分解读,学生的学停留在死记硬背的书本上,实践类课程不被重视,逐渐流于形式。随着江苏省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暂停,教师的教学明显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也仿佛失去了方向。理论性学习难以站稳脚跟,实践类课程又一团混乱:多数职业学校开设的珠算、点钞等技能课程成为企业口中诟病的“花拳绣腿”。因此,中高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只能是手忙脚乱。
(二)师资建设不到位
富兰克林·博比特和埃尔伍德·帕特森·克伯利曾经把学校比作工厂,学生比作原料,而教师则是加工者。原料固然重要,但加工者的工匠精神才是成品制作的关键。据悉,90%以上的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完全胜任实践教学工作。从教师自身而言,许多会计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从一个象牙塔过渡到另一个象牙塔的他们与社会可以说是“零接触”,而会计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上山下乡”经验的教师难以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难以给出实际的案例和指导;在理论储备上,他们又难以将新准则、新条例运用于实践操作,学科理念的更新速度之快使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教师无所适从。从教学效果而言,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只能因循守旧地进行教学,其中,“案例法”的使用占84%,“讲授法”占74%,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成为中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发展的桎梏,教改势在必行。但“翻转课堂”“智慧校园”的推行并没有使教师茅塞顿开,反而是进退两难:繁重的课务使大多数教师无暇更新理念,,新浪潮的推广又要求他们掌握更多会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能,教师的发展面临新的瓶颈。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上,中高职院校仍然习惯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这一举措不仅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而且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美国学者泰勒认为:“教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指望学生在行为模式中产生某种所期望的变化,因此,评价是一种确定行为发生实际变化程度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者应当将学生的行为变化和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比,来检视学生的行为变化达到教学目标的具体程度,以此为标准进行评定。而按照现代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知、情、意”三维结合远远不是通过一张试卷就可以达成最终评价。站在另一个角度,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评价标准与学校的评价体系大相径庭,更多的企业希望学校引入“现场实操”和“虚拟现实”的评价模式,在考核学生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另外,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逐渐被现代企业重视,成为人才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却正是学校评价模式的难点。
二、加强有效教学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的标准并不是学校或者企业能够单独制订的。就学校而言,教书育人是学校的生存常态也是根本宗旨,站在学生和企业之间,学校一方面要肩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并能胜任专业工作的优秀毕业者,另一方面又要保障企业对学生发放的薪酬满意度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样的合作使学校往往两面不落好,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就企业而言,与学校的合作需要衡量学生上岗与社会招聘的机会成本,而由于财会专业的特殊性,企业甚至要承担一定的岗位风险,寻找稳定并且专业的财务工作者成为企业的症结所在。就目前的机制而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中占很大比例,企业和行业标准次之,可以说在输送人才方面,学校表现得有点“一厢情愿”。虽然人才培养的标准不能听凭企业和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但互利互惠才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学校应酌情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
(二)改进课程建设方案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传统大学培养的理论精英就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随即发展壮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德国的职业院校不仅要求学生精通专业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管理常识。课程结构方面,他们将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类与专业实践类两部分,课程内容则随着专业变化与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生每个学期都会安排学习实践活动,形式分为研讨、实践或项目课程等,专业实践占总课程的1/4。这不禁值得我们深思。实习实训是应用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增加应用型实训课程比例是改进课程建设的重点。学校应当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合理制订实训计划、安排实训内容,增强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同时,中高职院校应扩大与企业的协作,安排机会进行企业轮讲与岗位实战,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与实际接轨,同时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运行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兴趣。从长远来看,如何开发出一种建构式的课程模式贯穿中高职学习过程,仍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