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聪 陶正高 高岳
[摘 要] 校企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分析了目前苏州地区校企合作在运行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企业参与动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破解苏州高职院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以期为苏州地区高职院校企合作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苏州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师资队伍;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18-02
校企合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也是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苏州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需要大批高技能、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随着园区与新区两大区域板块的建立和发展,在推动经济强劲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苏州高职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苏州的经济发展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苏州地区的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体现了多模式、全方位的合作特点,为当地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技术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应有的力量。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州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苏州地区高职院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地方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与学校、企业互动较少,没有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引导保障、评估监督等行政功能和作用,使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往往流于浅表,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校企双方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技能培训等方面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现行的运行机制也都不够成熟和完善。而学校也缺乏激励机制,部分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进行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积极性差,是校企合作的一大阻力。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实际“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仍然偏低,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缺乏行业背景,缺乏工程实践的认识经验,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效果不佳。尽管很多校企合作都组建了“双师团队”,但其师资结构中主要是以外聘行业技师为主,且数量严重不足,缺乏相对稳定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此外,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的工作推行中,部分教师课程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无法安排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导致教师未能坚持深入企业参加职业技能培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难以落实。
(三)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课程体系是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大部分教师深入企业时间、机会不多,对企业的文化背景、管理模式、生产流程、人才需求等没有很好地进行了解和学习。同时,企业对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热情不高,没有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对学校进行充分指导、建议。课程与职业技能没有很好的融合,使学校在课程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训课时分配、实验实训方案的拟定上,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
(四)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目前,政府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企业合作意识淡薄,大部分企业以盈利为第一目标,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关注度不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和风险,参与职业教育产生一定的利益损失,就算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也不能影响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同时,很多企业认为高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不能胜任企业的各项工作,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所以,这些企业也不愿意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
二、苏州高职院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针对苏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苏州地区校企合作发展,笔者认为可构建“多元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破解校企合作问题。
(一)推进“双园”体系融合,破解合作机制不畅瓶颈
整体引企入校组建“校中园”,有效“缝合”校企合作“两张皮”,凸显耦合效应,具体做法是:(1)机构融合。校企共同成立“校中园”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挂靠相关院系。管委会负责规划论证、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及事关人财物重要决定,办公室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及一般事务性工作。制定管委会和办公室的议事规则,构建校企共治、信息沟通、利益分享、情感互动等机制。(2)制度融合。兼顾教学和经营特点,将校企的人、财、物等核心管理制度合二为一,形成“校中园”配套制度體系。管委会和办公室分别实行月例会和周例会制度。“校中园”合作共建具体任务采用项目制。机构、制度融合,既实现了空间融合,也实现了管理融合,为提升校企合作的功能、层次及可持续性夯实了基础。
(二)推进专业产业融合,破解教学与生产联系不紧的瓶颈
在“校中园”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通过重构教师的职业能力标准,专业产业融合,解决教学与生产的脱节。主要做到以下两个融合:(1)专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融合。同步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兼容职业标准,建设专业标准,构建职业岗位能力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2)实践教学与企业流程融合。企业将生产经营流程全方位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项目开发,实现实践教学课程与企业生产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对接,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共同开发企业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三)推进人力资源融合,破解“双师”素质不高的瓶颈
高职院教师往往善讲不善做,企业工程师大多善做不善讲。引企入校共建“校中园”,发挥校企师资的互补和互学优势,为提升“双师”素质带来契机,具体做法是:(1)人员互聘。以校内骨干教师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三大能力建设”为目标开展人员互聘,整合校企人力资源。制订产业教师互聘配套制度,推行项目化人员互聘,,力求任务模块化、要求指标化、责权一体化。(2)人员结对。根据相关专业实际需要,将学校和企业教师建立结对关系,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