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会然 刘方方
[摘 要] 目前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意识的译者以承担文学外译任务较为迫切,而当前翻译教学中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尚未引起足够关注。在翻译教学中,翻译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平等、包容的心态正面宣传中华文化,采用得体的语言方式让西方读者乐于接受,同时,教师应选择文化意义丰富的文本供学生练习,以变化的眼光进行文化教学。
[关 键 词] 跨文化意识;翻译教学;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64-02
一、前言
中华文化“走出去”已定为国家战略,我们正以积极的姿态设法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内容。当前文学外译模式研究中学者比较认可的翻译模式是由海外译者翻译为主,因为涉及目的语文化的深层次理解问题,海外译者有更多优势。但是,由本土译者操刀并在海外受到欢迎的很多文学作品遭到了译者的大量“删减”或“改动”,以迎合目标读者。所以,中国文学外译由目的语译者进行翻译的模式是存在弊端的,长期依靠海外译者翻译并非文化外译的长久之计。可行之计是培养我们自己的译者。实际上我们国内不乏优秀译者,他们对差异较大的文化因素的处理较海外译者来讲不易被目标读者接受,笔者认为这种跨文化处理的不足在以培养译者为目的的翻译教学环节中是可以弥补的。
二、关于跨文化意识培养
在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在处理文本中文化特色鲜明并与译入语世界冲突的文化现象、习俗等时具有的文化调和能力。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与译入语世界冲突的文化因素时,译者应该将汉语文本中负载的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以某种可行的方式呈现在译文当中,关键是应该尽量不让译文读者因对文化特征存有陌生感而心生排斥甚至拒絕。
在当前的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的训练,缺少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因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采取极端的态度,要么顽固蔑视,要么盲目崇拜,在翻译过程中对相应的文化意义缺乏理解,不能领会同一文化意象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深层含义,在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误读。所以,我们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灵活的翻译技术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强烈的跨文化意识,以使其能够以译入语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处理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三、如何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
(一)尊重中华文化,以平等、包容的心态正面宣传中华文化
目前中式英语(Chinglish)盛行,有人肯定中式英语的正面效应,称“业内人士指出,中式英语作为一种‘变种英语’,是促进英语全球化的重要力量。”[1]但是,中式英语在语法、词语表述等方面不符合英语语言标准,存在错误,不同于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固有存在导致过度“汉化”的英文表达往往与原文本意大相径庭,甚至闹出笑话。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中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应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2],应该尽量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避免中式英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真正理解源语词语的文化内涵,否则译文语言能力再高也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文本的文化意义,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好词语的政治内涵和情感色彩,维护民族语言文化和国家利益,树立我国的正面形象”,[3]在处理政治色彩、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文本时能准确传达其含义。
(二)采用得体的语言方式让西方人乐于接受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修辞传统和表达习惯,读者相对来讲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熟悉的表述方式。读者群体不同,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会有所差异。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西方受众较为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从而将我们想要传播的文化内容为目标读者所了解、熟悉并接受,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另外,在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根据张彩霞、朱安博(2016)[4]的建议,对一些具有负面意义的汉语词汇,我们可以尽量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用对应的英文词汇进行表达,表明这些负面意义并不是在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存在的。相反,一些带有正能量的文化特色词语,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彰显中华文化特色,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给西方世界。
(三)选材文化意义丰富
在文本选材方面,首先要选择文化意义丰富的文本内容供学生练习,某些文本内容可能在历史典故、民族风俗甚至哲学宗教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或者选择代表中华文化的典籍资料供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毕竟引导学生进行典籍英译也是“学生熟悉传统文化、提高学术素养的重要渠道”[5]。尤其就相关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或表述的翻译供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跨文化处理的能力。
文本内容应积极正面地宣传中国形象,传达正能量。西方世界喜欢政治的、备受争议的甚至是国内被禁的作品,这些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西方读者市场上更受青睐,但如果一味去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口味,我们呈现给西方世界的中华文化无疑将是片面的,达不到真正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所以,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在文学外译过程中积极探索目标语读者,想办法采取措施将目标读者的兴趣点引导到我们所提倡的具有积极正面意义的作品上来。
(四)以变化的眼光进行文化教学
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日新月异,民族内部以及民族之间文化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在不断变化,教师对学生的文化教学也不应该是静止和固化的。现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涌现出一些新词新意,如“网红”(instant online celebrities)、“脑洞大开”(greatly enrich one’s mind)、群聊(group chat)、山寨(copycatting)等,在中译英过程中应该把握这些新词的时代意义,增强对变化词语的文化内涵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