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林罡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法基》)课程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就业导向下的高校《思修法基》课程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高校《思修法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矛盾突出、课程设置缺乏全程化、理论教学与学生行为实践有脱节等问题,从改革课程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建设、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依托当地共青团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做好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思修法基》课程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68-02
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校运用了多种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思修法基》作为每位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理应充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维权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因此,探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思修法基》教学课程改革,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导向下《思修法基》的重要作用
(一)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就业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也要有坚定的政治品质。正如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的:“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一批思想政治过硬、专业素质过硬的高质量人才。” 《思修法基》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律基础的重要阵地,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思修法基》的教师理应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若高校学生就业观的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没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则不利于学生未来在职场上的发展。因此,就业导向职业教育背景下《思修法基》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提高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
当前,地方高校纷纷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己任,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产学研共筑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创新素养、技能素养以外,还需要具有坚定的道德素养和强健的身体素养。其中,《思修法基》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素养,是提高应用型高校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未来人才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思修法基》课程教学应当也必须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发,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确保学生养成坚定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确的导向。
(三)促进高校人才的人格完善
“95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这一群体在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上整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部分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家庭的过分呵护使其缺乏抗击挫折的能力;个人意识较强,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眼界开阔,却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等。高校若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无法解决学生这些问题的。高校应当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发,利用《思修法基》等公共思想政治课程,从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出发,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正确识别社会上不良思潮、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二、当前就业导向下《思修法基》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矛盾突出
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应用性、课程体系设置的复合性、课程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和人才评价模式的多元性。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传统高校的课程教学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到《思修法基》课程教学,以理论说教为教学理念,以灌输讲解为教学模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势必与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冲突。同时,由于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各种专业课程建设上,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较为薄弱,加之高校教师迫于科研压力,教学改革创新思想不足,安于现状秉持传统教学方式,只管在三寸讲台上挥斥方遒,却不管学生是否能将理论结合实际,是否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否能真正运用《思修法基》课程上的内容引导自己的三观建设,其教学理念与当前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间矛盾较为突出。
(二)就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结合不紧密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思修法基》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意义重大,然而《思修法基》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和就业指导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业指导课中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简历、面试技巧等,弱化甚至回避了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极有可能出现学生虽然在校期间通过《思修法基》这样的思想政治课程,培养了正确的三观,却在面临就业、择业、毁约时脱离了原有的认识,不能正确结合个人理想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此外,《思修法基》的課程教学中也缺乏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规划和职业意识的教育,就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完善,《思修法基》的影响不够,《思修法基》课程教学中欠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教学内容。
(三)学生知行不一现象较为严重
按照党和国家对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的要求,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必须保护教学实践环节。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促进学生用政治理论指导自己三观建设的重要步骤,是高校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但当前各大高校的《思修法基》理论教学中虽然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实践环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学生“知行不一”,无法在生活中实现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化,无法用课堂上学到的政治知识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例如,大学生都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着部分大学生懒于整理寝室、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责任感欠缺、诚信观念缺失等现象,最终导致学生知行不统一,《思修法基》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就业的帮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