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论大学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18-05-0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陶丽茶
  [摘 要]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每天面对大量信息。如何甄选和辨别信息,即批判性思维成了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环节。西方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等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列为教育的目标,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在中国,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成了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在课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关 键 词] 批判性思维;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82-02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模型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即以提问的方式来促进人们思考,通过仔细思考再考虑命题的真伪及判断的合理性,倡导一切结论的达成都需要批判性思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影响甚广。现代批判性思维来源于杜威(Dewey)提出的“反省性思维”。杜威认为反省性思维是最好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我们应该延迟判断,在判断之前对相关证据进行梳理研究,之后再做结论。自杜威的反省性思维以来,西方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美国高校也开始把批判性思维列入课程设置中。虽然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他们都强调的是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对问题的提出需持怀疑的态度,并通过理性思考并寻求相关的证据再作出判断。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独立开设课程的同时也融入跨学科教学。美国高校在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融入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主要以两种方式:一是专门开设批判思维训练课程,列出批判性思维的一般性原则,训练批判思维的技巧;二是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批判思维理念,通过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1998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就列出“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同时也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體工作的技能。
  关于批判性思维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应该涵盖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意向(affective dispositions)。其中认知技能主要包括解释、分析、评判、推理、论证、自我校正等能力;情感意向主要涵盖求真的精神、思想的开放、能分析问题、能有组织地去处理问题、拥有理性分析的自信心、对知识的好奇和热衷等。
  国内在外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步较晚。黄源深教授1998年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发表文章“思辨缺席”,提出在外语教学中缺乏思辨能力的培养。文秋芳教授1999年在《国外外语教学》中发表“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在口语课程中渗入批判性思维。文秋芳教授等2009年在《外语界》发表“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试图建构在外语课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模式。但目前外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理论及操作方法。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及要求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渗入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成了不可避免的环节。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组的老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吸取了新的教学理念,把批判性思维模式融入课文中,力求引导学生辨别多元视角、对比不同文化、深入思考问题。在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选材富有时代气息,有人文性的同时兼顾到了思辨性。每个单元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呈现出正反不同观点的两篇文章,注意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去验证。语言活动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另外,在每篇文章的后面也附上了critical thinking的部分,让学生能够以批判的眼光来认识课文中作者所呈现的问题及提出的观点。
  虽然教材的设计融入了批判性思维的理念,但是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形式大多仍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阶段,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遵照老师的指令完成练习为辅。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审视、质疑、思考的部分较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求知欲和热情未被唤醒。在笔者所在高校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局限于通过期末考试,少数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努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总的来说,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技巧和情感倾向都未得到实现。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首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批判性思维所要求的解释、分析、评判等技能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也是必要组成部分。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很少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因此,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跟同学讨论,在讨论和论证的过程中得出答案。所以,小组学习及学生个人报告应该成为课堂的常态。小组里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势必会提供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形成一个小型的辩论。辩论的过程也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过程。另外,批判性思维的情感倾向要求思想开放,对知识有求知欲和热情。大学英语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意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文化比较的部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并做文化比较分析,帮助养成国际视野。
  其次,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师是课堂的权威,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课堂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表现的裁判者,而中国学生也习惯了教师的权威性存在,很少去质疑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及方法。按照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理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成果产生的促进者,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以平等的对话来进行,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中Unit 5: The money game为例。本单元设计了Section A Spend or save-The student’s dilemma 和Section B A $3000 dictionary。 A部分主要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相互矛盾的宣传信息:一方面让你花钱,同时让你省钱。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在各种信用危机出现的当今社会,文章无疑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共鸣。文章的内容呈现方式是同时呈现各种相互矛盾的关于花钱还是不花钱的信息,来自信用卡公司、广告宣传、学校、政府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跟着作者去判断这些信息的背后意义,去质疑信息的可信度及发布信息的人背后的目的。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给出的内容来判断作者给出的论据是否充分、是否具有代表性,有没有可以推翻作者观点的反证,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