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菲菲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大学生的发展,是当下两个颇受关注的命题,看似互不相干,实则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解读的新视角,帮助人们理解今天的社会发展,也为人们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互依互存,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创新上需要大学生这个載体来实现,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24-02
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一个民族的根是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他的传承者来说都相当重要。在信息高速运转的今天,外来的、本土的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受到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崎岖。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视思想教育、崇尚道德修养、注重人文素养、强调文化艺术修养中,显示出的许多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哲学思想对大学生在人文修养、审美情趣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上都有益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生
近2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再次被挖掘、重视,从中医的悬壶济世、《本草纲目》到诸子的百家学说、《百家讲坛》,中国独特的光芒、特有的民族性情再次惊艳了世人,这使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的价值重新得到认识的体现,但也与当今中国的国家实力上升息息相关,全世界都在关注和挖掘这个民族的历史养分。
遒劲的汉字、写意的山水、任重道远的担当,还有鬼斧天工的自然,这些传统文化都是祖辈和民族馈赠给我们的无价珍宝。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个人修道精神,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抱负之心,我们在精神上都获得了传统文化带来的深邃而持久的养分。作为中国人,我们与传统文化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了解、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文化自然也是中国大学生固有的优势和权利。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当仁不让的使命和义务。作为民族基因,传统文化是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民族自信的来源、精神的依托和身份的认同在相当程度上源自传统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探寻发展的轨迹、汲取创新的力量。
二、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困境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价值以及大学生在发扬与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折射出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生存困境不可忽视。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心有余而力不足”
受时代发展因素导致的传统文化断层成为不可逆转的情形,而随着市场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下,中国在外来的文化思潮和市场经济新思潮的冲击下,民众的价值取向逐渐发生改变,本土的传统文化受到排挤,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成长土壤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处于弱势,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也未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足够重视。从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来看,学校教育在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有余,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却不足。对商业经济的崇拜和对好工作、高收入的追求趋之若鹜,导致经济类、设计类、管理类等成为热门专业,有老师说“有用的选修课分分钟被抢光,而无用的国学精粹无人问津”。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堂教育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但大学期间的课程内容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并不多,一方面是不受学生宠爱,另一方面与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尴尬处境更显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
(二)认同危机仍旧徘徊
西方语言文化的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外国文化。“出国热”“移民潮”带来的是托福、雅思火爆,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逐渐降低,很多幼儿园、学校在招生宣传时,旗帜鲜明地标榜双语教学、外教教学。他们对英文的亲切感、自豪感,对自我身份的优越感也不难显现。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体系未建立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混合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获得信息的简便,使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复杂。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注重“看得见的成效”,急功近利使校园文化建设忽略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忽视了文化建设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分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视精神文化建设,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而忽略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发展。从各大高校开展的活动来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活动微乎甚微、大同小异,高校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设上没有建立整套完备的文化体系。
三、传统文化是现代大学生发展之根本
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在诸多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的培养。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衡量一个大学生的硬配,而思想道德水平、人文艺术修养也成为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软配。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内涵方面,还是特点,对大学生在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上都能得到启发。
(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
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形成期,具有不稳定性、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等特点。特别是在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下,社会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更是不稳定,容易受外在物质的诱惑,走向歧途。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中,我们的先辈们很早就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总结的著作,在帮助大学生抵御物质诱惑方面卓有成效,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人生理想。孟子曾这样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意思就是人在经历过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贫困之苦之后,,他的性格才会坚强起来,他的才能才会得到提升。
(二)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将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在当代,大学生群体毫无疑问是实现这一伟大使命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都有启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