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芹,郭琴
[摘 要] 从教育生态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尊重生态原理和规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失调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失衡,教育方法和载体单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反馈缺失。并从依据教育生态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依据限制因子和生态位原理,正视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实际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依据耐度定律和花盆效应,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形式;依据社会性群聚与阿里氏原理,分层实施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四个维度提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生态路径构建。
[关 键 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观生态;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070-02
教育生态学是交叉科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的融合,其基本原理被人们逐步认可后,便被运用到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这是基于一定的实践基础的。文章以微观的学校生态为研究对象,将学校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期间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最佳实现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系统综述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对“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做出解释的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他在其著作《公共教育》中首次对“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进行定义,自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教育生态学进入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内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有三部著作。如学者吴鼎福与诸文蔚的《教育生态学》,此书研究了教育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分析教育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等,总结了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限定因子原理、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位原理等。第二部为白燕所著,她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原理和功能,并从微观角度论述学校、班级的工作与环境教育等问题。第三部由学者范国睿所著,指出“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教育生态学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也有不少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如于佳等从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生态的基本原理入手,层层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微观、中观、宏观的不同生态环境下生态原理的运行机理[1]。王嫣提出了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要素与构成等,提出构建良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生态系统关键支撑: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环境、制订教育生态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教育决策支持系统[2]。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也就是学校这一微观系统中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失调分析
教育的生态失衡是教育生态理论讨论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目的就在于通过生态视角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尊重生态原理和规律,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生态系统的失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种失衡首先在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失衡,与外部生态系统沟通不畅,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社会大环境脱节,与家庭教育分离。其次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失调,这主要表现为生态主体之间关系不协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不协调,生态教育系统要素失衡,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下面笔者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微观系统存在的困境。
(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失衡现象
在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者是两个主要的生态因子,他们是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转。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其他专业教师等,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学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和行政人员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教育者即教师层面来看,大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队伍缺乏对相关知识系统的把握,不接受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学理论;也有些教师缺少职业理想,责任心淡薄,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欠缺,这些会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影响。从教育者即学生层面来看,在多元文化和自媒体环境下,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鱼龙混杂,给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带来冲击,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多元现象,如果教师不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学生会有抵触心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方法和载体单一导致失衡
在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一般是通过“理论认知—接受内化—实践强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会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从认知层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学生认同情况如何却是未知数,是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内化为个人行为,是否能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却不得而知,采取单方面理论灌输的“填鸭式”方法,忽略了与教育者的沟通交流,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反馈缺失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如何结合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特点,构建有效的教育机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大学生内心深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作用。而目前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怎么样,教学效果怎么样,这些信息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搜集和反馈,也没有针对反馈信息作出调整,阻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的发挥。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生态路径
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树立教育生态学理念,用生态学的视角来寻找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其面临的生态环境,依据生态规律探索方法。比如,尊重各生态因子所处的位置,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依据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个性来实施人性化的教育,让其得以实践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