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双主体"三三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2018-08-2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朱贺 薛涛英 聂建萍
  摘 要:为解决当前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围绕新课改需求,研究提出了一种双主体“三三式”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该教学模式,重点给出了构建原则,分析了主要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双主体;三三式;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高中数学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导致学生主体意识和地位丧失,严重制约素质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建构一种遵循学生个性心理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提出一种高中数学双主体“三三式”教学模式。
  一、构建原则
  为解决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一)突出学生主体
  首先要重点突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关注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其次,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学生不仅是教学对象客体,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者,着力改变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问题现状。
  (二)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对高中生知识量和学习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且高中生心智已基本成熟,“保姆式”教学已不适应高中教学内容。因此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时,应重点考虑学生学习方法优化问题,尤其是着力实现高中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学会”仅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会特定知识;而“会学”则是老师为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二、主要特点
  (一)双主体
  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课堂教学主体,两大主体交互在一起,共同参与课堂中的教与学。特点如下:互为主体、双向互动、学创结合。具体有以下三大特征:
  (1)教学过程的交往性,“主体—主体”模式,即“我—你”关系,而非“主体—客体”模式,即“我—他”关系。
  (2)教学对话的平等性,体现包容与共享,而非强调与压迫。
  (3)课程建设的“人化—整合”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融合,使教育回归“生之界”。
  (二)“三三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三式”,即课前三问、课中三段、课后三思。
  (1)课前三问
  一是为何教?要求理念与时俱进;二是教给谁?要求明晰学习主体;三是怎样教?要求研究内容本刚合一、方法创新有效。
  (2)课中三段
  第一段,教学导入,目的是创设情境,设计时间5~6分钟,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
  a.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提问或检测);
  b.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新课;
  c.出示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目标。
  第二段,学习新知,目的是合作探究,设计时间25分钟,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
  a.分组展示上节课的布置的预习成果,设计7~8分钟;
  b.组内讨论、说明,跨组质疑、评价,设计10~12分钟;
  c.老师针对性讲解,设计4~5分钟。
  第三段,总结归纳,目的是延伸迁移,设计时间7~9分钟,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
  a.总结或拓展、延伸本节所学知识;
  b.组内或全班分享本节学习收获感受;
  c.分层分组布置作业,重点是巩固旧知、预习新知。
  (3)课后三思
  a.思想有高度吗?这是教育境界范畴,包括渗透教育理念、传承科学文化和培养学生人格等方面。
  b.知识丰富了吗?这是教育素养范畴,包括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和深化认知等方面。
  c.统帅课堂全局了吗?这是教育技巧范畴,包括感悟教场、管理融通和施教浸润等方面。
  三、实现方式
  基于以上原则和主要特点,设计两种课堂实现形式。
  (一)正课
  宗旨是把课堂翻转为学生主阵地,学生地盘,学生做主。把大量内容、大部分时间大胆交给学生。通过自学释疑,通过思考探究,通过合作提升。
  具体流程:①课下完成预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班班通或纸质材料将“三三式”教案或导学案展示或发给学生,,结合教学进度或章节内容加大课堂容量,甚至以周为单位展示或下发。②以互助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归纳,生成个性或共性问题,并以清单形式列出个人疑惑、收获或感悟,以便在副课上展示。③课堂上,教师以“观察员”身份出现,维持纪律,观察学习状态,督促学生动脑动手。
  (二)副课
  宗旨是师生互为主体,台上台下联动。通过训练操作、做学结合、反馈矫正、自评互评等环节,达到知识、能力的延伸迁移。
  具体流程:①以小组为单位出示正课时整理出的问题清单,通过屏幕、幻灯、板书、口头等形式面对全班学生讲解,然后组内自评,其他小组质疑、评价。②教师重在引导,适时点评,控制节奏,并用打分方式进行表扬和鼓励。③课堂最后3~5分钟,教师布置下节课内容。
  两种课堂形式关系:正课负责导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导入教学内容,明晰副课学习重难点;副课负责突出,以双主体为基本模式,问题互动为牵引,发挥“三三式”教学的优势特点,释疑学生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瞄准高考知识点,通过习题精炼,锻炼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课堂设计时,两种形式相互关联、互为支持,共同支撑完成课堂教学。
  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双主体“三三式”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于正课、副课两种形式进行了具体实现。实践证明,该模式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完善现有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5).
  [2]姜永杰.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下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學研究项目《双主体“三三式”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CJYC17030327)研究成果。
  编辑 鲁翠红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