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一红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在职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由于种种原因,现状并不乐观。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教育媒体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作为现代信息网络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师,应告别“一支粉笔走天下”的形象,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融合网络资源,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对信息化时代的高职语文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 键 词] 信息化时代;高职语文;教学革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2-0118-02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整个教育生态因互联网而改变。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中指出“互联网会改变行业的形态,教育的形式和形态将随之而变。”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在职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由于种种原因,现状不容乐观。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要与现代化教学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突破高职语文教学困境,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信息化。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意义
(一)高职语文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对高职语文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要求,规范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
(二)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促进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具备相应的汉语水平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保障,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良好的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一定学科之间是关联互补的,语文这一基础性学科对学习其他学科的作用更为突出,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人的整个思维程序的基础支撑。必需或者良好的语文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合理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其他学科起到辅助作用,达到学科间的融合,促进学习的良性互补。
(三)陶冶学生的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生活,,提升其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内容广泛、复杂,融合了巨大的精神文化价值,是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是一门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古今中外名言警句、优美诗文、艺术形象,既是语言文化知识,也是思想的火花,情感的流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起到积极作用,对学生自身的人格塑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成人”。
二、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课程定位较为模糊
高职语文课程的属性和地位应该拥有相对清晰的界定,这也是教育界關注的问题之一。结合高职语文课程本身的性质分析,大学语文应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又要兼以重视其工具性。受种种因素影响,各高职院校对高职语文课程持有不同的观点,在重视程度上也存在差异,导致其课程定位不够清晰和准确,有强调其工具性的,有侧重其人文性的,也有侧重于艺术审美性的,从而使高职语文在高职院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严重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其逐渐被边缘化。高职语文课程的模糊定位,也使其承担着较多的功能期待,因而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高职语文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传统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师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到分析讲解,基本上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师生缺乏互动,极大地降低了课程吸引力,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法做到合作、探究,严重影响到高职语文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课堂教学只起到传输知识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近年来,即使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也仅仅是将网络资料、讲义及板书内容复制到课件上,教学依然是以单向传递知识为主要方式。
(三)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当前高职语文教育面临的危机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主要原因有:一是语文教育本身,二是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三是受时代环境的冲击。
高职语文课程定位较为模糊不仅会影响学校对本课程的设置及课时安排,也反映出学校对语文课程的不重视,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不重视。长期以来,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基本是在前导课程高中语文的基础上进行选编,因中学语文教材版本不同,致使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学篇目会有与高中教材相重复的内容,使学生产生大学语文没有新意,与中学语文并无不同的想法。
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他们的语文基础较差,语文功底较弱,缺乏必要的文史知识储备,中学及以前的语文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在经历了高考之后,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而有兴趣要学的学生却又因自身基础无法适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