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关于高职院校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18-11-1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贺克宏 本文字数:2547
  [摘 要] 德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对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对如何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以利于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主要问题;初步设想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72-02
  德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等基本素质的任务。目前,高职院校特别强调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除专业技能素质外,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应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既要强调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开发,又要强调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否则职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针对目前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在特定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实现德育效能和价值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职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德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层面:德育课内容多、课时少,教师难以有效驾驭
  一直以来,学生对德育课程的首要印象便是“枯燥无味的理论”、“大”而“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缺乏生动鲜活的内容,缺乏参与和体验。作为教学一线人员,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太多,课时太少,很难有效驾驭。如果按照传统的章节体系依次授课,要么讲不完,要么蜻蜓点水。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德育课程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层面: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模式,多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仍停留在“简单说教”的教育层面上,这在以技能为本位的高职教育中,根本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德育课程教学正面临着学生不太喜欢听、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尴尬局面。而德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上,随意性也很大,在不少情况下,学生翻翻课本、上上网或者互相借鉴、别人代劳,就可以顺利完成任务,造成学生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而是过分依赖最后的临时应付,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种考核往往不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觉悟作为出发点,德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
  (三)学生层面:认识上存在偏见,心理上有抵触情绪
  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整体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思想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但学习方面怕吃苦,探索知识的路上缺乏勤奋精神。不少学生存在德育课程仅仅是国家政策的宣讲的偏见,认为德育课程与自身专业学习无关,无太大用处,所以对德育课程的简单化理解造成了“德育无关紧要”的错觉,心理上重视程度很低,自然没有学习积极性。
  (四)学校层面:课程定位太低,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上级相关红头文件很多,叫得很响,要求很高,但是,不少学校仍然把德育课程视为“填充”课,认为可多可少,谁都可以讲。考核又多定位为考查课,至于考查内容、考查方式由任课教师自己定。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德育课程实践教学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难题:(1)专业课程都有专门的、齐全的实训基地,而德育等基础课程却没有或很少有专门的实训室、实践基地。(2)实践教学资源缺乏,覆盖面小,时间不充裕,持续性不强。(3)外出食宿行及经费开销大,学校很少愿意承担。(4)形式比较单一,质量不高,与学生的渴望和要求相去甚远。
  二、德育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
  德育课程改革应该以教材为纲,突出高职特色,“要精,要管用”。以教材为纲,就是要遵循德育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不能脱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另搞一套。突出高职特色,就是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专业特點和学生的就业实际,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和拓展。“要精,要管用”就是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以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要“适用、实用、够用”。
  (一)由传统的按照章节次序依次授课的模式,改为按专题模式授课
  所谓专题模式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吃透教材、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整合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已有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分成若干专题模块进行教学。每个专题模块既要体现教材的相关重点、难点,又要紧密结合社会的热点、学生的疑惑点,专题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优势在于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社会热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这样课程内容繁多与授课时数较少的矛盾不但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而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需求,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提升学生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专题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要在全面梳理教材知识的前提下,浓缩和提炼知识精华,领会教材背后的精神。理论的价值在于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由知识教学向素质、能力培养迁移。课程教学基于教材而不死扣教材,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体现实用为主和够用为度的原则,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联系职业实际,关切学生自身发展,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二)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实施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通常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它是以问题为引领,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为目的,通过大家参与的形式共同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