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吉 本文字数:253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村改居”的农民及农民工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成为城市的“新市民”。然而,市民化后,广大新市民并没有完全实现角色的转换,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文化。社区教育是提高新市民自身素质,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新市民社区教育尚存在宣传力度、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网络运用等方面的不足。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以网络平台推进新市民社区教育的相应措施和建议。
[关 键 词] 新市民;社区教育;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94-02
“新市民”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涌现出来的“村改居”的农民及广大的农民工。他们离开祖辈依存的田地,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这些“新市民”尚处于一种“市民化”的过程之中,在价值观念、市民身份、社会认同、文明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有别于原有的城市市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市民化”的过程就是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以提升新市民素质为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而有效的社区教育活动,是实现新市民现代化、公平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建设和谐城市、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任务。
一、当前新市民社区教育所遇到的问题
新市民的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虽然近年来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教育信息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开展,新市民开始逐步认可并接受社区教育。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各级社区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的有关信息做了一定的宣传,但由于宣传氛围不浓、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部分居民对社区教育活动仍不太了解,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民对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了社区教育的公平性和成效性。
(二)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学习需求
由于人力和资金等的限制,新公民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新公民的发展需求和当前就业热点。这些课程着重于法律、家政、计算机、实用技能等方面。第二种是基于各级党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当前的社会热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以各街道社区、社区教育学院为重点的行政导向型模式。总的来说,这两种模式的课程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仍不能完全满足各年龄层次新公民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待提升
新市民社区教育的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大多以面授讲座、集中培训、户外宣传等为主。其中面授讲座、集中培训多采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教学法,较少采用观摩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学员之间缺乏探讨的机会,学员和老师之间互动环节也比较少。作为社区教育主要对象的成年人是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个体,他们能够规划并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在新市民社区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成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让师生在平等互动的环境中提升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缺少体现受众特点
社区教育的主要受众是成年人,因而教学时间与成人工作时间有一定的冲突。不少新市民在餐饮业、建筑业、服装业从事一线工作,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很少有闲暇的时间,除了周末外几乎没有时间参加社区教育活动。这种时间上的冲突对新市民社区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网络技术的使用需要逐步加强
新公民社区现有的信息环境已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而言,现代网络技术在社区教育中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应用率仍然滞后于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一些社区居民来说,在线学习仍是相对生疏的。尽管一时难以改变这种现状,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网络技术不能广泛应用到社区教育中,其会成为未来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的制约因素。
二、通过网络平台推进新市民社区教育的途径
当前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网络教育的发展程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社区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利用便捷、灵活的网络教育资源,这样才符合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网络平台可以为新市民社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时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为社区用户的终身化学习提供基础条件。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调新市民的全面发展
社区教育可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支持,社区则是实施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只有通过社区教育途径,才能使新市民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虽然数字化网络平台能为每个人全方位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远不能解决社区教育的全部问题,如果学员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网络平台也无法发挥作用。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活动,才能满足新市民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理念,才能烘托社区学习气氛,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二)发挥政府、学校、社区居民等有关主体在网络平台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1.政府各部门依据其职能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网络教育活动。通过运用行政手段促进社区教育的网络化、数字化,以提高社区教育水平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政府部门可以建立网络化社区平台,并以网络资源的形式为社区提供服务同时获得实时的反馈意见。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和利用社区级的工作网络,为新市民群体提供社区就业服务项目等。
2.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以未成年人为主的社区网络教育活动。社区内的中小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网校等形式,对新市民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社区教育,教育内容可以包括思想政治、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运动和社会公益等。一方面这是校内教育在校外的延伸,另一方面也使社区教育得到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