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学生需求调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

2019-01-08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王莉佳 本文字数:2462
  [摘 要] 调查某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态度,探索心理健康工作模式。结果发现,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更容易向同龄人求助,网络宣传已成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资讯的首要来源,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心理工作方式是互助心理团体。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给出建议: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引导增强学生现实功能;积极探索心理健康课考核方法改革;大力发展朋辈心理互助,发挥团体优势。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调查;心理健康课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42-01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类高校得到进一步深化,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率依然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且常带有教育者的主观性和盲目性[1]。
  一、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问卷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健康水平及求助途径、心理健康普及情况、心理知识内容及形式偏好、心理健康课程需求。调查对象为某独立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获有效问卷1453份,其中男生685,女生768。
  二、结果分析
  (一)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现状及求助途径
  “时常陷入负面情况,自己想办法摆脱”需要心理调节的学生占20.92%,“觉得自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需要专业心理干预的占2.55%。
  求助途径中选择“自行排解”和“朋友、同学”的最多,分别占73.64%和71.99%,选父母的占40.54%,选辅导或班主任的占8.95%,选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占8.81%,选班级心理委员的占6.74%。说明当学生面对心理问题自我缓解失效时首选的求助途径是同龄人。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情况
  被试学生中有52.17%的学生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42.6%的学生参加过心理讲座,42.26%的学生参加过各类心理活动,16.94%的学生选修过心理健康课,12.32%的学生接受过心理委员的帮助,接受过个人心理咨询的学生占2.61%。
  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途径中,通过校园海报获取信息的占50.93%,52.03%的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通过同学交流、班级心理委员的分别占39.64%和34.34%,通过辅导员的占37.44%。可见网络宣传途径已经逐渐超过传统途径,成为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教育资讯的首要来源。
  对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形式中,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依次是互助心理团体43.15%,心理主题讲座36.06%,学生活动34.34%,个体心理咨询31.25%,书籍阅读30.63%,宣传资料29.87%,心理委员组织活动26.57%。
  (三)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求调查
  对是否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87.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学习目标,获得提升心理健康方法的占66.48%,然后是心理活動体验占59.6%,心理学知识占41.50%。而只希望“通过考试获得学分”的学生仅占7.16%。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有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期待是实操性、体验性多于理论性。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学习内容的需求,依次是自我认知63.66%,情绪管理62.56%,人际交往61.73%,健康人格54.65%,生涯规划47.9%,挫折与压力46.04%,恋爱与性心理41.57%,学习心理38.68%,异常心理及应对30.97%,生命意识26.02%。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教学内容,也应是心理健康课的重点内容。
  三、讨论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如下:
  (一)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引导增强学生现实功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其便利性决定了传播范围广、学生接受度高,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是必然的趋势。但同时,过于依赖互联网又会造成问题:过于依赖社交软件而缺乏现实人际交流、沉迷短期心理满足而缺乏长期目标引导陷入迷茫等。因此借助网络开展工作时,要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引导学生从虚拟网络社交转向人际交往,增强其现实心理调节功能。
  (二)抓住重点内容,积极探索教学及考核方法改革
  对心理健康课绝大部分学生认可其必要性,并且对课程感兴趣,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在课程内容分布上,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的需求最突出。在课程形式上侧重于丰富学生的个人体验与参与度。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的重要推手是考核方式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由反思材料、参与表现等多方面综合代替单一的知识考查。考核方式的转变将倒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朋辈心理互助,充分发挥心理团体优势
  学生遇到问题时倾向于向朋友倾诉,互助心理团体是最受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应大力发展同龄人互助的朋辈心理互动活动,强调同龄人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培养一批具有基本心理学素养的朋辈心理助人者。
  除了有心理咨询师带领的专业成长心理团体之外,可以采用后现代心理治疗中合作对话和反思团队的方式开展团体活动,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团队会更符合当下大学生强调自我独特性的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程科,王洪.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1):17-20.
  [2]唐超.医类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与态度调查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7):923-926.
  [3]黄时华,,丘静怡,龚文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满意度及需求调查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102-104.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