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洁 翟红华 王秀鹃 本文字数:2683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自2012年1月《经济学人》(Economist)增设“中国专栏”以来,该杂志在中国的阅读量大幅增加,同时也成为国内英语语言研究者选取资料的重要来源。拟对近十年来的国内学者对《经济学人》的研究情况从宏观角度综合概述其研究内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对该杂志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经济学人》;研究综述;CNKI;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134-03
一、引言
当今世界,英语的普及性体现在国际交流的各个领域。英文报刊是个巨大的信息源,能够反映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语言等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学人》抓住了时代机遇,如今该刊的读者一半以上在北美,20%在欧洲大陆,15%在英国,10%在亚洲。从2005年到2013年,《经济学人》的全球发行量从110万稳步增至162.4万。[1]《经济学人》这份杂志也备受中国英语语言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成为研究者选取资料的重要来源。
二、《经济学人》简介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创办人是詹姆士·威尔逊(James Wilson)。这份被全球精英热捧的刊物正在进入它170年漫长发行历史中最为耀眼的年代。它的分析报道和观点倾向,影响着全球有影响力的大脑。
2012年1月起,该刊增设“中国专栏”,这是创刊169年来除“英国专栏”和“美国专栏”开辟的第三个国家专栏。美国《大西洋通讯》称,对《经济学人》而言,中国与英国和美国的地位同等重要。此举的意义远远超过一本杂志本身,它凸显了中国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的崛起。
三、总体趋势分析
自《经济学人》杂志被介绍到中国,国内关于它的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关的学术论文也不断发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四个数据库为来源,先后以“主题词为《经济学人》”“关键词为《经济学人》”为检索项,检索并筛选出关于《经济学人》研究的文章96篇(截止2016年12月),其中期刊论文27篇,硕博论文69篇。从目前国内对此杂志研究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所选文献来看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0年之后。具体分布见图1。(2)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从起初对《经济学人》单纯的翻译研究到后来的修辞、批评性话语以及英语教学的研究。
(一)研究内容分析
从目前的研究方向上看,我们将这96篇论文进行归类,对《经济学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本翻译、语篇修辞、话语分析及词汇特点、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及中国形象构建五个方面。下面从这五个方面分别对近十年《经济学人》研究进行介绍。
1.文本翻译的研究。文本翻译方面共有论文50篇,其中期刊论文10篇,其他为硕博论文。功能对等理论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翻译理论。相关研究大都以《经济学人》中的英语新闻及其译文为例,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译例中,展示翻译策略如何在实际中应用,对实际翻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例如,“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新闻翻译——以《经济学人》双语新闻为例”[2],以翻译功能理论为基础,着重对《经济学人》中的软新闻在传达对等意思时采用的翻译特点以及采取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不同层次的新闻题材在写作手法和表现重心上各有不同,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的不同特点和要求,使译文达到最佳效果。另外,还有几篇文章是专门研究词汇及标题特色的,例如,“《经济学人》中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3]从《经济学人》中选取具体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实例并分析它们的翻译方法,以此更为准确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化,希望为中西文化扫清误解和障碍,架起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2.语篇修辞的研究。语篇修辞方面共有论文11篇,其中期刊论文5篇。对《经济学人》的研究有很多是以多模态视角为出发点的,尤其是多模态修辞的研究。例如,“多模态隐喻整合视角下的表征协同研究——以《经济学人》封面漫画为例”[4]认为,封面漫画呈现社会、文化或政治生活,有着特定的交际目的。文章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多模态隐喻表征协同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图文模态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文字模态补充图像模态并激活关联因素,而图像制约文字的选取,图文在协同作用下形成层创意义,最后提出了多模态隐喻表征协同模型,并结合《经济学人》的封面漫画实例进行分析。以修辞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还有“《经济学人》标题中的隐喻解析”“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研究——以《经济学人》两则新闻漫画为例”等。
3.话语分析及词汇特点方面的研究。话语分析及词汇特点方面共有论文18篇,其中9篇来自期刊论文。具体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是国内语言学界兴起的新浪潮。近年来,由于《经济学人》在国内的阅读量和影响力一直呈上升趋势,有不少学者从《经济学人》上选取语料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例如,“对《经济学人》中国反恐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5]认为,新闻报道兼具客观性和倾向性。新闻报道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总是包括或反映制作方(producer)的立场观点。我们通过对新闻语篇话题选择和倾向性的分析,可以探讨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6][7]此外,还有几篇文章是专门研究《经济学人》语言特色的,例如,“浅析新闻报刊类英语的语言特色——以《经济学人》为例”[8]认为,《经济学人》语言特点有四: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新词层出不穷,缩略语屡见不鲜,标数式缩略法。
4.英语教学启示的研究。英语教学启示方面有论文3篇。《经济学人》的主要读者群体是高级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准备考研、考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阅读资料,越来越多的英语爱好者也喜欢通过阅读《经济学人》来提升英语水平。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选取一些《经济学人》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精读,对提升学生读、写、译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经济学人》在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经济学人》作为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材料的易读性研究”“‘经济学人’英文财经深度报道写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