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覃儿 本文字数:2653
[摘 要]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因此,相对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学生社会认同感偏低。这批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大,这些因素为之后的学习埋下不良伏笔。本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加上教师、父母甚至同学有意识无意识的否定,加剧了他们的自我否定,进而厌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假性厌学”;如果教育不当,“假性厌学”的学生就会转化为真厌学。主要从心理因素方面对其中的“假性厌学”现象进行宏观分析。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假性厌学;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93-03
所谓“厌学”,是指学习主体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的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当前,厌学这一现象在中职学校也是十分普遍的,而且情况也相对严重。引起这种负面情绪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学习负荷过大,同学、教师及家长甚至社会的轻视等。总的来说,厌学情绪是由环境外因以及个体内因共同造成的。本文所谓“假性厌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厌学”群体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动机丧失,不是真正的厌学,而是出于心理防御的原因,选择成为名义上的“厌学”者,从而融入相应的群体中,获得一定安全感。从根本上看,这一类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厌学,而是想要用“我不想学习”来掩饰“我不懂学习”的事实。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弱,是他们真正的不足,但他们又有着强大的自尊心,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蠢、笨、弱,于是表现出一种厌学的假性状态。假性厌学,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向真厌学,是一个隐形的过渡阶段。但是,如果教育得当,这部分“假性厌学”的学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好学上进的学生的。因此,区分假性厌学和真厌学,对帮助学校、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深层構成情况,对症下药,巩固、强化和壮大好学上进的学生群体,大大减少真厌学群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生“假性厌学”的心理特征
(一)体会不到成功感,自暴自弃
中职学校生源依赖于中考失利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学习意识不明确,文化知识基础偏弱,接受能力不强,无法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成功感。而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专门技能的同时,也并没有放松基础文化知识的讲授,所以,中职学校的学习任务并不比普通高中轻松,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这样的学习压力,让原本就没有很强学习欲望的学生产生强大的抵触心理。较多的课堂内容,较大的学习跨度,加上部分教师不够了解中职生源质量,没有将初中与中职的学习内容好好衔接起来,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延续了初中时期的“碰壁”状态,“填鸭式”教学内容量超出了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出现了不懂的越来越多,怎么努力都看不到成效,成功感越来越少的问题,从而怀疑自己,形成否定性心理。
(二)家长将孩子变相“托管”,漠视学习
还有一类学生是在家长的强迫下进入学校读书,自身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家长也或多或少地对学习这件事有着错误的观念,通常只是将孩子送到学校,让学校帮忙管理,只求孩子不要学坏,将学校由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直接变成大型“托儿所”,将孩子变相“托管”。有这类想法的家长,一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要求,漠视孩子的学习。家长的这种不在意、漠视学习的态度,直接导致学生的不在意,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定势,从源头上形成了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状态,这与家长的动机诱导直接相关。
(三)努力后成绩仍然下滑,失去信心
从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从某一个阶段开始,因接受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及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开始感觉学习困难,课堂知识学不会、学了不会用,学习出现停顿和滑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尽管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曾获得教师、同学的帮助,但考试成绩仍不断下滑,时间一长,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无可奈何。与此同时,同学、教师也可能开始另眼相看,无形中形成一种不利氛围,促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丧失,自我放弃,基础就会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发现这种情况,把握时机,引导得当,还是可以赶上去的。
(四)需要群体的认同感,盲目跟风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年龄在十五岁至十七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刚好处于青春期的巅峰时期,除了常见的叛逆性格之外,对群体认同感的渴望也极其强烈,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同龄人中,极度需要别人的赞许、认同以及拥护,这样的渴望,如果不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形成错误的“归属感”,因为需要同伴,所以无论对错,都会在心理、行为上跟风。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从众心理在作怪,,害怕落单被欺负。厌学现象在中职学校比较普遍,所以,一部分学生为了合群,羞于将想要学习的欲望表露出来,往往还会自我暗示甚至强迫自己不要爱学习,害怕成为异类,被同学嘲笑或鄙视。这样的价值观,会误导原本想要学习的学生,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选择。
(五)学习成绩上不去,害怕嘲笑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同时,又拒绝承认自己不会学习,害怕同伴嘲笑自己。这样,即使努力了也学不会,便干脆放弃学习,试图用不爱学习的假象来掩饰自己不会学习的事实,更多的是不愿意同伴觉得自己学习差劲。这种所谓的“厌学”,是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掩饰性的动作,内藏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学生中有共性,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害怕同学及其他人的嘲笑,因而干脆破罐破摔。
二、产生“假性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家长的认知偏差及负面诱导
很多家长从根本上不理解学习的意义,又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家长与学生都把上职业学校当成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同时,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会也不懂得如何跟孩子一起探讨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更别提对孩子在学校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了。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一下子放到社会上去,不放心,不如先到中职学校过渡一下,学不学习无所谓,等年龄大了,找个工作,能够自己赚钱,就不错了。家长的这种认知偏差以及在平时的表现,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存在较大的负面诱导,无形中减弱了孩子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