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小飞 本文字数:2256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处于交流激荡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势必会给我国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对此,需要高校注重并以“苏区精神”作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基于此,主要对“苏区精神”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的时代价值进行探讨,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苏区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14-01
所谓“苏区精神”,就是指我党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过程中,发展和保卫革命的根据地,也就是苏区,所铸造出的革命精神。现阶段,“苏区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精神中的重要部分,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的产物。该精神所体现出的优良作风可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现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准备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进而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蘇区精神”武装大学生思想抵御中西方思想挑战
随着改革工作的深入,现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西方思想的影响和冲击[1]。“苏区精神”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过去苏区人民对共产主义坚守的信仰,进而战胜其在思想政治中出现的矛盾思想,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对“苏区精神”的弘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且理性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苏区精神”有效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
建立以苏区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使现代大学生走入历史,更好地继承爱国精神。在此过程中,以物化所承载的“苏区精神”会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深入感受到过去革命烈士为获得国家独立而前仆后继参与战斗的爱国情操。
(三)“苏区精神”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和进取精神
随着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所呈现出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贪图享受、怕苦怕累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高校通过“苏区精神”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和“廉洁奉公”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苏区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
对高校而言,在面临中西方思想交流的形势下,,要想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首先就要注重对“苏区精神”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认识苏区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对此,高校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将“苏区精神”与现代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适当的结合。对如何进行有效结合,其可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苏区精神”对学生课堂教育的引导
1.实现“苏区精神”与教材和课堂的有效结合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大学生思想加强工作[2]。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苏区精神所具有的内涵与学生所学的各个课程进行结合。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苏区精神,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此,则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发展知识、发展状况,针对性地规划课程和教材。
2.实现“苏区精神”与第二课堂的融合
通过对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此精神予以内化。具体来说就是以“苏区精神”为主题,开展相关的团学活动。如,开展“苏区精神”的学生干部培训班,以此培养具有先进思想的学生干部。此外,高校也可通过“苏区文化艺术节”或“苏区精神”讲座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便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发展。
(二)实现“苏区精神”实践教育功能
为了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实现“苏区精神”实践教育功能,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来承担社会责任。在这其中,高校要以苏区精神为核心进行[3]。在此基础上,高校可利用苏区革命遗址中的社会实践教育功能,让学生通过自身在参观中的感受,更加全面地认识这方面,强化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实现高校对我国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还有利于高校对学生在良好行为上的培养。
三、结语
综合上述,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当前中西方思想交流中,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极大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校必须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工作中,可以苏区精神作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通过对“苏区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深入分析后,“苏区精神”在高校教育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此促进其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这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正芒.长征精神与川陕苏区精神比较略论:基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视域下的解读[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8-23.
[2]高凡夫.苏区精神地位的确立及对红船精神研究的启示[J].苏区研究,2017(1):120-128.
[3]肖榕.苏区精神及其在德育教育中的融入分析[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