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婕 本文字数:2462
[摘 要] 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探讨了在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气动控制系统安装与控制课程中开展分层教学和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的问题。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载体的气动控制系统安装与控制课程在分层教学中要注意团队分组对课程的效果影响,积极开展课程内的分层教学,达到既注重个体发展又带领整体进步的教学目的。
[关 键 词] 多元智能理论;气动系统课程;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76-02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这里的“人”指每一个人,是对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如布鲁姆所说:“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个观点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多元智能的理念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缩写MIT)”,书中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存在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智力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后加入第九种,生存智慧)。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根据理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开发每个人的智力优势潜能,认识自己的智能特长,同时也发现并弥补单一智力的缺陷,以此建立合适个体教育发展的计划。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当前中职教育的启示
中职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以“智力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为主导,而是将“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等其他智能综合发展的教育方式,更重视技能的运用、团体协作、一定的认知能力。
对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在普通教育中表现出的较差的语言能力和逻辑能力,而获得卷面考试中较低的分数,达不到普通高中的要求,而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但多元智能理论证明,智能是多元的,没有谁更聪明,只有谁在哪一个领域更聪明,所以对中职教育来说,是在上帝向这些学生关闭一扇门的时候,找到另一扇还为他们敞开的窗。利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我们至少能从下述三个方面得到新的认识:
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以枯燥的“题海战术”,而极少关注学生自我的探索意识和独立个体的智能发展。中职教育中以“工作为导向”“以工作技能为目标”,重点关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中职的课堂不再是“黑板+粉笔”,我们把“工厂”搬入学校,在伴以教学的“工作中”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脱离了普通教育的逻辑、语言能力为目标的体系后,中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加入了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所以在中职教学中应该配合综合能力的锻炼开发合适的多元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
每个个体的差异性塑造了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存在,虽然他们不理想的初中成绩代表着他们曾经是某个能力上的失败者,甚至这种失败影响到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但是作为中职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开发他们还未被发掘的潜能,以充分的活动、仔细的观察以及善意的表扬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之处,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获得德育教育的双丰收。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气动控制系统安装与控制课程的分层
教学
墨子指出育人要“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伟大教育学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也深信“每个孩子在思维和学习上都有自己的优势”。把多元智能与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使弱势变强,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或教学方法的区别化、或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区别化,让所有学生能得到个体的发展,从而达到整体的发展。
结合多元化智能理论在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气动控制系统安装与控制教学中,结合“任务引领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在气动实训室开展,将实训环节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设计“工作任务单元”,教学中以3~4人的小组为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气动控制系统安装与控制”课程按教学安排为“一体化”课程,既在实训条件下开展“技能+理论”的整体化教学,课时安排上采用全天6节课时连上,为课程单元的整体实施提供了时间保障。
(一)分层教学下的学生课堂合作团队的组建
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从整体分解为若干个小组,组成课堂协作团队,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对教学的影响极大,分组方式的不同对课堂中工作目标的完成、团队协作的顺利开展都具有影响。
1.教师常用分组法
我们先看两种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分组方法:最普通的分组方式为按学号分组,如学生共18人,需分为6组,,则有两种分法:(1)按学号顺序,1~3号为第一组,4~6号为第二组,以此类推;(2)1、4、7号为第一组,2、5、8号为第二组,3、6、9号为第三组,按此循环编组。另一种随机分组方法为抽签法,教师制作纸签与学生人数相等,签上注明组序号,随机抽签,号码相同的即为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