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2019-02-1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魏星星 本文字数:2677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就显得极为迫切。从观念层面、政府和院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这四个层面就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路径做了探析。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102-02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符合我国国情所需,不仅对驱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4.0新格局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新的发展契机和我国对国家发展格局的创新,国家对战略人才需求方向的转变,[1]高职院校如何呼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创新自身人才培养路径,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基本要义
  简单来说,人才即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专长或本事的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涉及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文化、政策等众多领域的合作,无论是与沿线国家共同解决“一带一路”倡议构思的理论问题,还是推进实质的实践问题,人才都是关键[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民意复杂,政治文化差异极大,一般性的人才培养自然很难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所需。因此,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界对“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概念界定还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凡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等基本素质,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称为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所需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应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通晓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和熟练掌握沿线国家法律法规,既能在技术上有大的突破,又能在技能上有跃进式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二、必要性分析
  (一)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建设
  2017年5月14日,国家领导人在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明确提出“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这4项行动的开展,核心是需要能促进沿线国家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契合了“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需要,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也为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乃至全球化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契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已进入关键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态势大好,教育部也在发布的《行动计划》中明确表明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创新,创新发展的理念应渗透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各个层面和每个环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而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是高等教育实现其职能发挥的关键。高职院校走向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只有明确定位于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建设。
  三、现实性思考
  我国高职院校规模庞大,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通过创新自身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諸多亟待解决与改善的问题。以下从社会、政府和院校、教师、学生等层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层面
  1.高职人才社会认同度较低。从主观上来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之所以社会认同度较低,与其整体办学水平和培养的人才质量较低有密切关联;从客观上来说,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宣传力度较低,人们缺乏对高职院校的完整认识,人为将高职院校“层次化”,对所培养的高职人才隐性“等级化”,加之应接受大学本科教育这一固有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人才社会的认同度自然较低。
  2.高职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强。高职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判断标准可依据社会适应性判断标准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评判:客观层面,即高职学生能否根据所学来胜任工作;主观层面,即用人单位与社会对高等职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的表现是否满意以及高职毕业生自身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满意。[3]用社会适应性的主客观标准来检验,所培养的高职人才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再加上创新精神的缺失,也就很难出色完成企业分配的任务,自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政府和院校层面
  1.政府层面。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呈现出统制划一性,这种统一性几乎渗透于每一种教育类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中。且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多是指令性管理,代表政府对高职院校行使管理权的行政部门兼有高职院校创办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对院校事务统包统揽,缺少教育创新方面的必要扶持。
  2.院校层面。我国高职院校对接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不强,在人才培养的内容上,理论性知识多于实践性知识。在人才培养的手段上,课堂讲授大于实训,在这种单一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不仅实践性知识缺失,应变能力也较弱,很难对接社会对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三)教师层面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通过创新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高职院校的老师并非是生产一线的亲历者,也并非是生产一线的参与实践者,因此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只能过多依附于课本理论性的知识,虽然好多高职院校通过聘请“双师教师”或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但这些被聘请的老师很难长期在一个高职院校参与人才培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稳定性的产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都不稳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就更难培养。
  (四)学生层面
  近年来,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的机遇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依旧存在创新知识欠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技能较弱等创新方面的问题。在创新知识方面,普遍存在知识面窄,创新知识水平较低,创新人文素养欠缺;在创新意识方面,创新意识普遍薄弱,对知识内容的被动接受大于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即使有探究也多是唯唯诺诺,踟蹰不前;在创新技能方面,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对创新技能的认识不到位,对创新技能的培训不够重视,对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创新技能点探位模糊,参与创新技能活动、创新技能竞赛等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