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文偈 本文字数:2488
[摘
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模式下,必然对生产环节文明程度的要求愈来愈严,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很高要求。高职教育品位不高、吸引力不强不但影响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经济新常态下提升高职“双创”教育品位和吸引力是必然趋势,而且,要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
键
词] 经济新常态;高职双创教育;品味;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42-02
高职学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们是关键。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通过多方位、多种渠道改变高职教育思维和方法,在学生心中播下具有“双创”及工匠精神的种子,积极应对今后职业中出现的问题,大胆参与创新创业,实现美好生活。
提升经济新常态下提升高职“双创”教育品位和吸引力是必然趋势,而且要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高职“双创”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广大高职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支生力军。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的使命。然而,在这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高职“双创”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高职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
纵观相关研究文献,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发展,无不在创新创业上求发展,这是国际教育发展的通识和趋势。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高职“双创”教育研究明显不足,只能说是刚刚兴起。
(一)“新常态”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词语 新常态是12个“习式热词”之一,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它包含有重要的政治或政策信息,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高职教育体系更应融入“新常态”理念,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双创”教育目标对应定位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够
过去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始终存在重视职业教育而忽视技术教育的现象。我国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思路下,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技术的进步。而所有这一切,均离不开从业人员技术素养的提升。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双创”教育人才规格定位模糊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常态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但是,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技能本位”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企业所需技能组织教学内容,在拉近职业院校和企业距离方面起到较好作用。在“技能本位”课程模式下,学科体系消解,相应的专业知识被融入操作性的技能训练中。而且,在技能为先的指导思想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有所弱化。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对生产环节文明程度的要求必然愈来愈严,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四)经济新常态下对高职“双创”教育构建多样化的双创实践平台的认识不够
传统高职教育几乎忽略创建“双创”实践平台。学生毕业,动手能力、社会适应性乃至心理素质较差。另外,对学校的评价和检验办学水平仅停留在就业率,将学生输送到企业,学生获得就业岗位就算完成教育任务。我们在提出上述“双创”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实际性问题之后,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经济新常态下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在响应这样的号召之下,还要从学生本体出发。
二、经济新常态下提升高职“双创”教育品位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新常态视角下聚焦审视高职“双创”教育并对其进行分析,为高职“双创”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新的方法和视野,开辟新的理论模式和路径。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双创”教育目标应定位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的生源在严格意义上来说,相比其他院校是参差不齐的,学生本身的基础和素质差异性较大。我国的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依靠成绩来证明学生的能力,进入与之相对应的院校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低下,不论是关于人格培养方面,还是思想教育方面,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领悟能力都不高。学生固化的内在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容易在生活中影响别人,造成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认真学习知识,培养自我技能则展现出一种消极态度,整体都体现出了学生人文素养低下的问题。
我国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思路下,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技术的进步。而所有这一切,均离不开从业人员技术素养的提升。高职“双创”教育目标应坚定不移地定位为技术教育,而非技能教育。
此外,适当提高办学层次是提高高职教育品位的有效途径。
(二)重视职业教育功能,从“技能性”到“人本性”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功能长久以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势利性的转变,而这种势利性则明显地体现为“技能性”,主要是学习相应的技能,为了学生以后能够更好的生存而体现职业教育的功能。而我们现在就是要打破原本的这种“工具性”的职能,拓展到“人本性”,多向发展,而这种“人本性”主要体现的是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对职业教育精神的理解和傳授,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生存,还能学会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技能性”和“人本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教育功能。重视发展个人,完善个人,这是一直以来坚持的职业教育理论,而在新经济常态下的社会汇总,这种理论则更加适用于现在的社会发展,学生形成相应的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