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晖云 本文字数:2665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从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基本就业观已经形成,但是也呈现出个人利益至上、追求稳定工作等就业特点。针对这一现状,从学校的课程改革、政府文件制定及完善配套措施,“家、校、企”共同合力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44-02
教育部最近公布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就业创业的形势严峻。国家、社会、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极其关注,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如针对毕业季,人才市场举行多次招聘会;学校联系多家公司开设招聘会;学院针对本专业,联系对口公司,开专场招聘会。此外,国家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并有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倾斜。即便如此,经常会听到“两难”的声音,即学生抱怨“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当代高职学生就业到底关注的“点”在哪里?科学的就业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了及时了解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笔者通过对本学院450名学生发出“高职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参与人数为399人,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主要以就業区域、就业方向、就业单位、薪酬待遇等为主题,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基本可以反映当代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
一、当代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
就业观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目标。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不同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播放器。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观念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行为模式等起着重大的影响。网络舆情、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影响着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
(一)基本就业观已经形成
此次调查问卷参与人数为399,大一新生占31%,大二占19%,大三占50%。由图1可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1%非常关注,46%比较关注,只有13%的学生表示很少关注甚至不关注。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毕业去向调查项中可知(图2),高职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有三个:一是选择继续深造,提高学历。“白领”依旧是目前大学生追求的主潮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想谋取相关的职位,必须怀抱“学历砖”才可能获得这个机遇。调查中,有37%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这一数据更是印证了大部分学生对“白领”的渴望。二是毕业后就就业,有48%的学生毕业后想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三是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不拘于传统理念的束缚,对于新鲜事物都跃跃欲试,这种思维在毕业去向调查中就有所体现。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专门针对自主创业进行了调查(图3)。结果显示有56%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和父母、朋友进行过探讨,但最终没有行动,有4%的学生为了实现创业梦想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说明创业是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式,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但是从最终行动力上可以看出,他们对待创业的问题比较谨慎,更趋于理性。
面对激烈竞争,学生在就业时是否会选择职位较低,但是发展空间较大的公司呢?图4显示,有70%左右的学生会考虑这样的职位,有26%的学生不会考虑职位较低的岗位,还有4%的学生视情况而定。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不仅仅是看眼前,更加着眼于未来,一部分学生也表现出对职务的在意,比较注重岗位的社会地位。
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时代,资源共享时代,因此,在志愿填报时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校、专业等相关信息,如网络查询和身边朋友咨询等,认真对待志愿的填报。但是高职学生中关注更多的是专业前景,往往没有紧密结合自身的爱好特长进行填报。同时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缺乏钻研精神,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在就业后欲从事的工作领域调查(图5)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49%的学生工作领域是视情况而定,是动态的,没有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强烈意识。30%的学生愿意发挥专业特长在该领域就业。还有18%的学生表示可以跨专业,喜欢挑战,只有3%的学生没有想过。由此可见,就业对口率不是学生就业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就业的领域更加宽广。
通过问卷调查,高职学生对就业问题比较关注,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比较明确,大部分学生都会自己去寻求发展领域,甚至通过创业的方式就业,可见高职学生的基本就业观已经形成。但是调查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想法与行动不“统一”
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就业的时候更注重公司日后的发展空间,不会太过于计较薪酬待遇,但是这一想法在现实中没有完全得以落实。因为在“公司最具吸引力”的一项调查中,60%的学生选择了薪资报酬,其次是选择了个人发展前景。还有在“就业区域”调查中,经济发达地区是学生的就业首选,而对于偏远地区几乎无人考虑。偏远地区虽然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并没有吸引广大学生的踊跃加入,从每年学院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名单上也可以看出。这些数据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利益,忽略社会发展的需求,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和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
2.就业形势认识不足,自我认识过于自信
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大于社会上为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供需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这一严峻的现实并没有影响学生就业时的乐观心态,调查问卷中,69%的学生表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11.5%的学生工作已经由家里作好安排,只有12.5%的学生认为就业存在困难。这种乐观,表面上是可喜的,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其实不客观的认识就业形势会让学生在面临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单位性质等不理想的岗位毅然放弃就业。甚至有的学生面对薪资待遇虽然不错,但是公司有轮班的工作要求,学生就凭“感觉”毅然拒绝这一岗位。面对校园招聘,部分学生不积极主动,总认为外面的公司“缺人”,外加看到网络上大量的招聘信息后更坚信自己不愁找不到工作,缺乏紧迫感,,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充分反映了部分学生是自信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