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美春 邱国声 本文字数:2657
[摘 要] 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正在发生转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重庆市工业学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和实施路径,为改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范式。
[关 键 词] 德技相融;工学一体;中职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06-0216-02
针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重庆市工业学校从2011年开始,先后立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化学工艺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等国家及市级项目课题,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经过七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以“两线相融、四阶递进”为实施路径的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德技相融、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对改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式。
一、成果提出的背景
(一)中职化工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外部挑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化工生产正从原来的人工粗放操作向自动化、智能化控制转变。同时,现代化工的绿色环保理念,对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合作精神及诚信品质等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化工中职教育发展的内部需求
在较长时期内,部分中职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从而出现了重技术技能训练,轻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培养。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造成了社会不认可、行业企业不认可、家长不认同,出现了招生与就业的严重倒挂,化工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逐年下滑。化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技能与素养的协调统一,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德技相融、工学一体”中职化工专业人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中职教育过度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轻视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能满足企业、社会和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是中职学校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性不强,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过程中德、技分离,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中职化工类专业改革滞后,学科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严重脱节,工学割裂的专业课程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理实分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差。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依据“科学设计、系统实施”的思路,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针对以上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学校始终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邀请知名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团队,从2011年开始,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先后立项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化学工艺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等国家及市级项目课题,对中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最终形成以“一渗透、三任务、三平台”为实施路径的“德技相融、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一渗透”是指通过隐性德育课程(“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德育标准、企业文化教育等),在人才培养的全程渗透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体的德育教育;“三任务”是指学习性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和岗位工作任务三种课程载体;“三平台”是指一体化专业教室、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
2.以“三任务”为载体,构建工学一体课程体系,开发教材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也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因此,借鉴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BAG法),,召集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化学工艺专业对应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再结合学生职业生涯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构建以“学习性工作任务——实际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逐级递进的工学一体课程体系。
在此基础上,专业建设团队进行二次现场调研,通过问卷分析、工作现场观察、资料收集、人员访谈等方式,梳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器材、工作方法、组织形式、工作技术等工作要素。并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相关性原则,融入现代化工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等职业素养,制定工学一体课程标准和编写“任务载体”教材,为实施“德技相融、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3.围绕“三任务”,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实施“三平台”
“三平台”即校内理实一体实训中心、校内生产型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为配合“三任务”的实施,学校充分利用重庆市经信委、重庆市校企融合促进中心、重庆市环保产业协会等资源,按照校企合作“共谋、共建、共享”的思路,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立包含“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化工仿真控制中心”“仪器分析测试中心”在内的校内理实一体实训中心,为实施工学一体课程提供充分保障。与浙江中控教仪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天然气制甲醇仿真工厂”,引入重庆恒鼎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校企共同成立具有第三方检测资质的“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为学生完成生产性实训提供有力支撑。与川东化工集团、云天化纽米科技等10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