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雅娟 本文字数:2452
[摘 要] 来访者为中职校一年级学生。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出现闯入、回避、高警觉等症状。咨询师对其进行了心理测量,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通过摄入性会谈,腹式呼吸训练等缓解其相关躯体症状,结合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辨别非理性信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十次咨询,来访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得到缓解,情绪基本恢复正常,学习兴趣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加强。
[关 键 词] 中职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腹式呼吸;理性情绪疗法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9-0208-02
一、个案背景信息
(一)基本信息
虎子(化名),男,17岁,独生子,足月,顺产。父经商,母务农,家庭合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族无精神病史。母亲怀孕期间身体健康,无用药史。虎子跟妈妈姓,由姥姥抚养长大,和姨姨关系紧密,和母亲依恋关系大于和父亲的依恋关系,由于性格比较内向,班上只有两个好朋友,平时最喜欢的娱乐是打游戏。
(二)主诉
虎子第一次来咨询室是2018年3月,他告诉咨询师父母在两个半月前一场车祸中一起离开了他。出事当天,他去同学家学习,爸爸妈妈还有其他3个亲戚一起去市区买衣服。爸爸开车,爸爸是老司机,开了10多年车一次车祸都没有。那天,由于对面的人闯红灯把爸爸的车撞飛。车祸后,爸爸呼叫110,把一车人送到医院,院方先抢救有外伤的妈妈及3位亲戚,只给爸爸打了点滴,过了一会,爸爸吐血,死亡。妈妈在手术中抢救无效也死亡。当他赶到医院的时候已经不能再见父母最后一面。当时害怕,伤心,痛苦的心情他无法描述,事件发生后,他非常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回避一切相关事务,通常都是自己默默伤心,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情绪波动较大,时常回想起父母还在的场景,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让他揪心。更糟糕的是晚上做梦也是父母的身影,很多个晚上被子都被泪水浸透。他控制不了自己不去想这件事,只怨爸爸为什么不开快一点,或开慢一点,为什么偏偏是那一刻呢?这个问题总在自己头脑中不断出现,心情很差。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的话完全听不进去。内心的愧疚与自责感越来越深,不愿与同学交往,孤独寂寞,学校里的任何活动都不参加,觉得一切都没意义!
(三)咨询师的观察
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穿戴整洁、情绪低落、坐姿拘谨。眼睛略有红肿,声音低沉,智力正常,能分辨现实和想象,没有出现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有主动求助意向。来访者的父母去世,给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一重大生活负性事件让来访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激症状: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等,不想做事,学习退步,与同学也渐渐疏远,生活的稳定完全被打破。来访当天他所在班级的天花板掉落,正好落在了他的课桌上,这让他陷入了更强的非理性信念中,他认为是老天不公平,要灭他全家。他的情况越发严重,被消极情绪吞噬,紧紧地抱着自己,班主任和其他同学与其讲话,他一概不答,退缩行为更明显。
二、个案咨询目标
(一)评估与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统一,有明显主动求助行为,思维逻辑正常,不存在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排除患重性精神病的可能。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事件冲击量表(IES-R)进行评估:SCL-90结果显示,总分:189分,躯体化(24)、强迫(21)、人际关系敏感(20)、抑郁(28)、焦虑(26)、敌对(12)、恐怖(16)、偏执(14)、精神病性(18),其他(10),各因子均呈现阳性,最高三项为焦虑、抑郁,躯体化。IES-R:总分36分,闯入(15)、回避(13)、高警觉(8)。
参考来访者对自身情况的陈述及咨询师的观察,发现来访者创伤性再体验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其思维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涌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出现严重的触景生情反应,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回避和麻木症状突出: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拒绝参加有关的活动,回避创伤的地点或与创伤有关的人或事。警觉性增高:惊跳反应增强,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及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本案中来访者在父母去世三个月内出现应激症状,所以诊断为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二)归因分析
1.生物原因
来访者体验着悲伤情绪,负性情绪直接影响胃肠功能,食欲不振,生物钟节奏打乱。
2.社会原因
父母去世带来的冲击极大,造成了严重创伤。探析深层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匮乏,他害怕以后没人照顾他了,成为孤儿。
3.心理原因
(1)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爸爸应该再开快点或慢点,这样他们就不会离开我。我那天就不该去同学家,让他们陪着我,这样就不会出车祸了。(2)不能有效宣泄不良情绪。(3)喜欢消极的自我暗示。
(三)制订目标
1.具体、近期目标
给予来访者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躯体化症状,改善负性情绪,降低内疚感,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探索认识自我的新途径,学会接纳自我,提升自信心,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