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妙 本文字数:2489
[摘 要] 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归纳了服装职业教育推行过程中,中职、高职高专、高等院校教育的现状,提出高等院校服装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才能更好体现其自身优势。探讨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双导师制”“师徒制”教学以及学生工作室体系构建,对高等院校服装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价值。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服装职业教育;师徒制;学生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1-0142-02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越来越扎实。随着“工匠精神”和“大国质造”理念的提出,对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越显重要。服装职业教育的推行过程中,中职、高职高专教育与高等院校教育的区分并不明显,通过师徒制教学模式的确立和学生工作室体系构建的完善,高等院校服装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优势越发明显,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毕业生不仅能获得学历优势,更能具备优良的职业精神和纯熟的职业技能。
一、服装教育的现状
服装教育目前主要分为中职服装教育、高职高专服装教育、高等院校服装教育和社会服装教育几大类。中职服装教育的生源主要为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具备同等学力的人员,高职高专服装教育和高等院校服装教育的生源主要为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社会服装教育的生源主要是社会人员。因为生源的差异化,它们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这几种教育形式应该构建一个层次化、互补化的教育体系结构。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发展,服装教育作为一种技能教育形式,其职业化教育要求日渐加强。通过实地调研广东省几家服装院校及服装教育机构,从教学、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服装教育现状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迎合国家号召、大力推行展开服装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其盲目混乱的问题尤为突出。
在教学方面,中职服装教育、高职高专服装教育、高等院校服装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并没有明显区分。如表1所示,这是几所开设服装专业的院校推行服装教育的相关资料,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个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差不大,教师队伍的学院结构相对合理,能够满足相关教学要求;各个院校的硬件设备也都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但是从表中不难发现,各个院校的核心课程雷同,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学侧重点没有体现,从实地考察的几所院校能够管窥服装教育的现状。
社会服装教育在教学方面主要通过开展周期性的培训班进行,以专题形式或者特定目标吸引业余爱好者或者有需求的人员参加学习与培训。其教学目标明确,与院校服装教育相比,社会服装教育通过短期或者中长期的教学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或者考证需求。
在就业创业方面,中职服装教育、高职高专服装教育、高等院校服装教育的毕业生存在竞争与交叉情况。大多用人单位重能力、轻学历,本科毕业或者大专毕业在就业方面并非完全比中专毕业更有优势,院校毕业生毕业后都要从助理岗位做起,学生在校内接受的专业技能教育水平相差不是特别大,各种学历的学生基本不存在明显的优势。相反,中职毕业生或者高职毕业生因其年龄优势,在职业生涯发展初期的一定时段内都优于本科毕业生。
因此,高等院校服装教育要切实推行职业教育,,努力打造自身优势,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概念,对服装教育这种技能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契机,特别是对高等院校服装教育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的学生从生源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等方面,都非常适合推行“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
二、高等院校服装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尊师重教的精神。高等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较强的感悟能力和执行能力。传统意义上技艺传承形式在于“子承父业”和“师徒相授”,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尊重专业、尊重技艺。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可以更好地在学习期间尊师重道。
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茍的精神。工匠造物凭借其超群技艺,按照自己苛刻的标准追求产品的尽善尽美,赋予每件产品生命。高等院校服装教育学制时间长,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学生心理较为成熟,能够在其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进行精雕细琢,利于养成工匠习惯。
工匠精神是一种求富立德的精神。匠人依靠自身掌握的技能,谋求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国家号召全民创业,匠人可以单独或者结队奋斗,开创事业。高等院校的学生完全能够依据自身的专业技能提早踏入社会,获取经济收益,等待时机成熟,创新创业。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创新创造精神。工匠的职业技能是其智慧和灵感的综合体现,创新创造是工匠的灵魂。“推陈出新”是工匠经验积累和创新创造的体现,优秀的工匠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中职、高职高专学生相比,高等院校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其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也更有利于其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改进。
工匠精神是一种实践操作的精神。工匠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揣摩、不断摸索,最终领悟,再在实践中积累与突破。中职、高职学生的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低于高等院校学生,高等院校学生更容易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突破。
(二)“双导师制”与“师徒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