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瑞达 本文字数:2508
[摘要]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需要大问题教学策略。这是由高职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更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现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需要。而五年制高职语文大问题的设计需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贯穿文章全篇,做到难易得当,适合学生去构建。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100-0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效能与艺术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在语文教学研究中,针对提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中国知网的数据看,截至2018年11月底,有关语文提问的论文已经达到3774篇。其中,2000年只有28篇,2010年达到221篇,而2018年预测值为450篇。可见,语文教学的提问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不过,其中的绝大部分文章侧重论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而探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问的文章只有54篇。
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指导委员会成员,笔者在江苏省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督学与交流活动中发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注意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说明语文教师很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与交流。
但同时,笔者也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琐碎、频繁,他们常常把一篇文章肢解成许多小的碎片,抓住这些小的碎片一个一个地提问不休。这种充斥小问题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是被教师牵着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独立思考甚少,教学效果堪忧。因此,笔者提倡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大问题。
那么什么是大问题呢?笔者认为,所谓大问题就是指适合重点分析展开讨论思维构建的,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问题。
一、五年制高职语文适合大问题教学设计的原因分析
首先,适合大问题教学设计是由高职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由江苏省牵头制定。《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职语文的宗旨与作用:“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高职语文的宗旨不是为了培养语文专业的研究性人才,而是为了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提高自身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不应该舍本逐末,抓住小问题纠缠不清。而应抓住大的方向,用大语文的观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人文素养,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其次,大问题教学设计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学家琼斯和康拉德斯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在10~16岁间发展很快,19岁左右为智力发展的顶峰。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记忆能力逐步增强,思维能力快速提高,自我意识日渐高涨,社会化程度逐渐加深,情绪体验更加丰富。这些年龄特点使他们对较为琐碎、明显的小问题不再感兴趣,而大问题更能被满足他们自我选择、自我表达、自我挑战的欲望。
再次,探讨大问题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相对于同一年龄阶段的重点高中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较弱,学习的专一度和持久性相对不高,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常常是他们的优势。因此,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于细致地挖掘理论知识中的小问题,时间过长地运用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有悖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自然也不能发挥他们的长处,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大问题教学设计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需要。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方式尤其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落实这一学习方式,就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更有合作与竞争的空间,更容易在探究中有所构建。
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对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理智能力或理智技能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他认为,知识理解、应用层次的问题,属于低层次问题;而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问题,属于高层次问题。新时期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更适合运用于高层次的大问题。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大问题教学设计策略
(一)紧扣重点
五年制高职语文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抓住教学的重点。探讨重点问题,教学才能达成主要目标。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指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十分钟以上才能解决。探讨重点问题,抓大放小,自然更利于获得实效。
比如,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笔者重点抓住了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说明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文章的主人公,她的事迹与性格特点当然是文章的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读通全文,自主将内容进行筛选提炼,并進行合作、探究,之后才能较好地达到目标。另一个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有哪些必要,为什么又强调无话可说?解决了这个问题,文章的写作目的、内容层次、主题思想等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贯穿全篇
大问题的设计更适合贯穿全文。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与理解就容易产生整体的效果。而且,贯穿全文的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教授《茶馆》时,笔者重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各组为文章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分别撰写一副对联。任务布置之后,学生就热烈地讨论起来。他们首先要筛选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然后要找出跟这些人物有关的事件,并分析它们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明确对联的写法,进行字斟句酌。
(三)难易得当
大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因为如果你抛出了问题,学生三下五去二就解决了它,自然没有了挑战性。可见,简单的问题称不上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