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寒露 范俊雄 林奕辰 陈琛 本文字数:2560
[摘 要] 对上海电力大学50名非洲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调查,以留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构建两时期的跨文化敏感度样本数据,结果显示,活动前交际参与度处于最高位,活动后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最高,活动前后的跨文化敏感度存在前低后高的趋势,留学生的交际信心水平和差异认同度在留学生参加活动后发生了明显变化,留学生交际信心水平的明显变化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年级的留华生交际参与倾向和参与程度在活动后出现明显的变化。
[关 键 词] 跨文化敏感度;“互联网+”;非洲留华生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22-04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上海电力大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随着国际化办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学校注重“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国家留学生的教育培养,组织留学生参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类校内外活动,如“迎新年·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第十一届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龙舟赛等活动。了解上海电力大学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首在跨文化敏感度上,因为跨文化敏感度是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核心因素(Chen &Starosta1997,1998),而国内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不算充足,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以“非洲留学生”和“跨文化”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1999—2018年间我国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共计17篇,且以跨文化适应和留学生的管理教育两方面为主。
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平台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留学生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获得信息,并进行信息交互及反馈,逐渐成为留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从互联网技术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相关性的研究仅有21篇学位论(2012—2018年),10篇期刊论文(2007—2018年),另有会议论文1篇(哈嘉莹,2017)。鉴于此,笔者以上海电力大学的非洲留学生为例,对他们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实证调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寻跨文化敏感及内部各层面的情感机制及行为动因,实践活动的前后构建了两时期样本,从而深入探究非洲留华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与留学生文化活动参与行为的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及交际行为中了解外国文化的主要渠道,以期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1.非洲来华生参加活动后和活动前相比,跨文化敏感度是否有提高?
2.活动前,非洲来华生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层面孰高孰低?参与活动后,留学生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层面的排序是否有变化?
3.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在活动前和活动后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二)问卷调查法
1.研究对象
共有50名非洲留华生自愿参加本项目,他们来自津巴布韦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均就读于上海电力大学,年级从大一至研究生一年级。其中,女生占30%、男生占70%、大一占32%、大二占20%、大三占22%、大四占16%、研一占8%,本文将大三、大四学生归为高年级学生,其他年级归为低年级学生。
2.研究工具
本文以Chen和Starosta的ISS量表为调查工具,该问卷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为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共设问卷50份,剔除2份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48份。本次问卷分别于2018年10月8日与2019年1月5日发放,以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为有效时间,其中,接受问卷调查的二年级及以上留学生在2018年10月以前参加活动不高于2次。
3.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采用五级量表制,选项ABCDE以递减的顺序表示填卷人对所列选项的同意程度。A代表非常不同意,记5分;B代表不同意,记4分;C代表不确定,记3分;D代表同意,记2分;E代表非常同意,记1分。填卷人对各项选择的分数均值可以表示其跨文化敏感度的高低,所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21.0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系统分析,检验调查结果。
(三)焦点小组访谈
1.焦点小组访谈基本信息
访谈时间为2018年12月25日,地点设在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图书馆一楼旁的咖啡馆,参与人员包括笔者共12位,受访者中男性5人,女性4人,年级范围从大一至研一,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专业。共分为三组,下午4时开始,座位安排呈长方形,互相可看见对方。参与者之间大都互相认识,,但日常交往不多,选择座位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或者特别的趋向,不介意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2.基于交际参与渠道、非洲留学生的群体特征
第一次踏入校门往往是留学生最不知所措的時候,而与中国学生的相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反映了他们最初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因此我们首先询问了他们刚入校时与中国学生的相处情况。
初入校时,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双方都缺乏交流经验,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尴尬的同学情况。但受访者纷纷表示,共同参加一些活动之后,相处起来融洽很多,也更加愿意与中国学生交朋友。
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留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适应的情况,但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留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包容,在保留自己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开始接纳中国的一些饮食习惯与生活风俗。不仅能够适应中国的生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这一系列行为直接反映了其跨文化敏感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