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进军 本文字数:2486
[摘 要] 目前,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已成蓬勃态势,但欠发达地区高校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还需要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欠发达地区的移动学习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移动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88-02
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移动技术快速发展,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依照个人所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就是移动学习。现代人对学习的需求依然渴望,并且对个性化的教学、终身学习最为急迫。移动学习使之成为现实。伴随着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移动学习也必将迅猛发展,成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它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而且对地方文化、经济快速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移动学习在国外起步相对较早,英国、瑞士、美国、新加坡的高校和远程教育机构都有组织和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如由以色列、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团队在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联合开展的MOBlleam项目,,主要面向学生、医疗职业人员、艺术博物馆游客这三类人群提供移动信息服务;新加坡的MobiSkook项目,该项目2001年开展,主要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移动学习最早的公开资料是著名远程教育家Desmond Keegan在上海电视大学40周年校庆会上做的题为“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的报告。2001年12月,教育部开展“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在北京、武汉等多个城市开展研究与实践应用,主要是建设移动教学网站和为移动研究提供咨询交流服务,主要成果有CETA网站和移动咨询网;2002年,北大成立国内首个移动教学实验室;2006年,上海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程教育国际研修班,8万多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在线学习,成为首批受益者。
此后至今的十几年间,开展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已成蓬勃态势。在关键概念界定、基础理论研究、移动学习终端平台研发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移动学习”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可检索到相关文献2876篇。尤其近三年,从2013年的282篇到2016年的601篇,数量剧增,可见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是近些年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关注力度不断增加。把关键词更改为“移动学习+欠发达”,则仅检索到5篇相关论文,可见欠发达地区的移动学习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还刚起步。
二、研究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移动学习的意义
通过初步的访谈和文献回顾发现,移动学习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中应用案例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所以,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中开展移动学习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移动学习有助于欠发达地区高职学生获取本校没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移动学习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其可以7×24小时获取不同地方的优质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运用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精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移动学习有助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移动学习,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大大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水平,获取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专业教学指导,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
通过研究与实践移动学习,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师主动投入教学改革中,将信息化技术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通过个人或组建团队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实践移动学习策略,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四)移动学习有助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是新型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促进学习过程的平等。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
移动学习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应用案例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通过了解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移动学习方面的情况,发现基本上都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投入少
我国的地方性职业院校是由地方政府主办,其投入受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制约。欠发达地区因经济落后,地方政府投入所属高职院校的资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这部分有限资金会被预算在更关键的地方,导致其对移动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不足,无法有效促进移动学习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应用。同时,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本身对移动学习不够重视,没有形成适合校情的教学模式,更不可能有效指导学生参与移动学习。
(二)移动平台欠缺
欠发达地区的移动平台欠缺,主要利用免费的大众平台进行学习,比如微信、QQ、社交平台进行资源推送、在线答疑、交流讨论、协作学习等。这些平台主要停留在师生的交互上,要进行深度的学习,则需要购买或自主开发功能更成熟的平台。